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安徽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辉煌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展现,科技进步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创新型安徽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60年来,安徽省科技进步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科技体系创建为主的起步震荡期(新中国建立初期~1978年)
    1956年始,安徽省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科研机构开始陆续建立,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群众性科技活动高潮迭起。1962~1965年间,全省科技事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全省科技事业处于停滞阶段。1977年9月,安徽省委作出抓紧科技战线整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等6项决定。同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文革”后全省第一次科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科技工作。之后,又批准恢复“文革”中被撤消或遭破坏的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以及群众科技团体,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1978年,安徽省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工作岗位,全省63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有85%调整了工作。这一时期,安徽省的科技工作经历了科技体系创建、破坏、调整与恢复的曲折历程,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二)以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恢复发展期(1978~2005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使全省科技工作转入服务经济建设的轨道。1980年,安徽省委转发了省科委《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期间科技工作部署的报告》。次年初,安徽省安排的科技项目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占95%以上。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在这几年里,全省科技体系得到全面恢复,科技工作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92年6月,安徽省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随后又于1994、1995年连续两次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199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科教兴皖”战略,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安徽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迈上了新台阶,营业总收入2005年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27%,是2000年的3.3倍。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近万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5%,涌现出奇瑞汽车、合力叉车等一批坚持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这一时期全省科技工作主要是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得到明确。
    (三)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壮大期(2006至今)
    2006年4月,安徽省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省委、省政府作出“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部署,印发了《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早在2004年,安徽省与科技部就建立了部省工作会商机制。2004年11月,合肥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并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成立了以科技部为组长单位,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中科院为成员单位的部际协调小组。2007年,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合肥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经过5年的试点,合肥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培育创新型企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徽奋力崛起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安徽省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印发了《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标志着“创新型安徽”已经进入重要阶段,以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形成。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并充分转化,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为安徽省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