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历程
日期: 2009年09月18日 14:21      
【字号:

    首都北京,是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荟萃,成果泉涌,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北京的科技发展,使北京紧紧把握着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脉动,站在改革与发展的潮头,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和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

    60年的积聚,构筑起雄厚的科技资源
    今天的北京,蕴藏着世界罕见的、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地区科技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局面: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科技项目落在北京,两院院士有一半以上在北京工作和居住,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每年产生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论文在全国遥遥领先,共和国科技大奖绝大多数都“花落”北京。
    特别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北京在科技人员、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例、专利授权数均居全国榜首。据统计,2008年,北京地区R&D经费支出61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占到全国R&D经费总支出4570亿元的13.4%;北京技术市场成交额1027.22亿元,占全国技术总交易额的38%;北京地区共授权专利17,747件,占全国总数的5.0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6,478件,占全国总数的13.9%,连续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内排名第一。

    60年的拼搏,科技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北京市的工业科学技术从引进苏联设备、仿制国外产品开始起步,60年来,科学技术不断推动首都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成为首都制造业的核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8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含高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近2,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9%。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的核心内涵。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仍然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6.9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在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仅次于金融业居第二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11.1亿元,同比增长11.5%;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8%。这些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成为带动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60年的奋斗,科技支撑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全国第一条地铁、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大批重大工程都凝结着首都科技人员的智慧与心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各个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北京一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应用于全市10余个相关部门,在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电装备、自动化控制、减震降噪、信号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效率。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工程化开发取得突破,并将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示范应用。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应用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提供了科技支撑。高新技术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得到应用,推动北京市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建立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既支持区县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又改善了区县生态环境。
    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全面兑现了奥运环保承诺。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9%。水污染监测控制、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节水、湿地和土地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环节推广应用了生产履历、源头追溯、安全检测、质量控制等先进技术,初步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搭建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建设“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制和临床试验取得成功。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应用,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科学素质。


    开拓探索,创新之都崛起在东方

    改革开放,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1980年,我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正式成立。此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一个叫“中关村”的地方开始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从那时开始,这个区域按照“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建立了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新机制。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个并且一直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深化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为我国高技术企业改革发展扫清了道路,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十年来,中关村已经从电子一条街起步,发展成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高科技园区,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技工贸总收入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8年园区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1/7。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科技创造财富的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1987年,北京正式建立技术市场。199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超过20亿元,技术市场交易渐趋活跃,一直保持了快速、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技术市场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39%,其中输出外省市和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达722.27亿元,占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的70%,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和创新辐射源泉。2009年8月13日,首家全国性技术交易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北京将建设成为全国的技术交易中心,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平台。

    科技奥运,创新中国震撼世界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树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新标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熠熠生辉,成为重要的奥运遗产。其中,“科技奥运”的核心任务就是以科学精神组织奥运、以先进技术支撑奥运、以奥运成果惠及社会。据统计,自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共同实施“科技奥运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国家、部门(地方)的科技计划,累计安排支持项目(课题)1,200余项,来自全国近200家企业、170多个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超过3.5万名科技人员参与,一场规模超前的“科技大会战”催生和应用了一大批创新型科研成果,将首都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构成了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进“科技北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国产新品种Q460钢编织起鸟巢的“钢筋铁骨”,珠峰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将奥运精神展现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美轮美奂的中国画轴在硕大舞台上轻盈舒卷,500辆新能源汽车穿梭于奥林匹克中心区实现“零排放”,首次出现的中文显示图文系统实时播送奥运比赛的现场信息,所有这些,让世人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魅力,科技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有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