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60年——广东科技辉煌历程
日期: 2009年09月28日 11:18      
【字号: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东科技事业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效益。
    一、广东科技扬帆启航,百折不挠摸索前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组织科技队伍,接收与改建科研机构,妥善安置科技人员的工作。1958年,随着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合并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广东省科学工作委员会(不久即改名为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其后,广东各地区(市)、县科委陆续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7年,广东克服重重困难,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到1977年,广东拥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约18万人,约为1949年的36倍。
    二、广东科技迎来春天,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科学技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广东科技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启动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二是大量引进国(境)外技术和设备,有效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但自主研发能力仍然薄弱。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东科技战线开始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改革。在全省独立的科研机构推行对外技术转让有偿合同制和对内课题承包制,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型的科研单位,进行由依靠政府事业费拨款改为经济自立的试点。从1987年2月起,进一步实行拨款制度的改革,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分别采取经费全额拨款、部分拨款的办法,科技三项费用分为无偿、部分偿还、全部偿还;另一方面,广东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始盘活,出现了“星期六工程师”,这是一种以业余兼职方式出现的智力流动或技术流动形式,也是产学研结合的雏形。
    1981年,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提出:科研成果和专利可以卖。其后,广东省科委、广州市科委通过举办科技成果交流会、技术交易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技术市场。1986年,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技术市场管理规定》,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技术市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广东省技术市场开始走上有序发展轨道。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约10年的时间内,广东使用1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引进约130万台(套)技术设备,并对引进的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大大地提高了广东的技术水平,促进广东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并改善了广东科技同经济“两张皮”的状况,使广东的科技综合能力在1986年的评估中位居全国第9位。
    三、高新技术独领风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广东吹响大发展的号角,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依靠科技推动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这一时期广东科技同经济结合的新关键点。
    199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1995年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加速科技进步的号角。此后,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较密集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家用电器业迅速崛起,成为广东发展势头强劲的新经济增长点,广东的电子信息、通讯设备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1985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科技工业园区。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广东省的深圳科技工业园、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广东建立起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后规划建设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至2003年,广东共建立国家级高新区6个(占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1/9强),省级高新区10个,成为全国高新区最多的省份,并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1年的24.14亿元迅速增长到2004年的5040亿元,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1年的81.76亿元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8548.16亿元,增长100多倍。
    四、高挂自主创新之帆,勇闯科学发展新里程。
    200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开始将自主创新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自主创新成为“科教兴粤”战略在新时期的主旋律。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9月召开了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会后颁布实施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2007年,《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广东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为广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有力措施。
    2005年9月,广东省政府与教育部联合签署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2006-2008年三年间,省部合作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全国2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其中国家重点建设高校86所)的10000余名专家学者(其中省外专家学者5000多名)与广东7000多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00多个,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近千亿元;已组建24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从全国100多所重点建设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派了1244名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广东1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开展工作。2006年1月,广东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订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设立自然科学“联合基金”的框架协议》,宣告联合基金的正式启动,也开创了国家引导、支持地方开展基础性研究的先河。2009年1月,广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了《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规划纲要》。为解决广东关键科技领域的重大问题,为建设创新型广东提供强大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
    2007年底,省科技厅大胆提出了“大科技、大开放”的科技发展思路和“不分所有制、不分隶属关系、不分地域”的“三不分”原则,以世界眼光谋划建设创新型广东,努力把广东打造成为全国技术成果和人才的集散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基地、科技创业的热土。
    2008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召开“广东省科学技术大会”,会上印发了《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和各地级以上市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在全省掀起了新一轮自主创新热潮。2008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该规划纲要提出珠三角要率先在国内建成创新型区域。广东省科技厅于2009年7月1日印发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科技与自主创新专项实施方案(2009~2012年)》,全面贯彻落实该规划纲要。
    根据科技部2009年3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08年度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居全国第二,略低于上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200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仍比上年增长19.0%,突破2万亿大关,达到22677.27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48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占全省出口额的36.8%,出口额继续居全国首位。 截至2008年底,广东省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31816件和371447件,有效专利数量177144件,均居全国第一位。 2008年,广东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03883件和62031件。专利授权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跃升全国第一位。2008年,广东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3120件,占全国PCT国际专利申请总量的53%,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2009年,广东省科技人员作为“973”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1项,全国排名从前几年的10名以后,一跃升至全国第三名。
    60年风风雨雨,广东人以务实进取、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