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技60年发展历程
日期: 2009年09月24日 16:00      
【字号:

    建国60年来,科技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建国到2008年,甘肃科技发展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组建、发展、整顿恢复和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后科技事业持续稳步大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技事业的组建。这一时期的甘肃科技工作,主要是团结知识分子,组建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机构,普及科学知识,改进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1951年起,根据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精神,组建甘肃科研群众团体,“甘肃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委会”、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兰州分会相继在甘肃省成立。根据甘肃工业大规模起步的要求,国家从各省市抽调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支援甘肃工业建设,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一五”计划的全面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交通能源方面,在恢复宝天铁路,新建天兰铁路的基础上,又兴建兰新、包兰铁路干线。建成了兰州郑家庄电厂和西固热电厂等。地质勘探方面,地质科技工作者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完成了白银大型铜硫矿床地质勘探,发现了永昌县金川地区大型有色金属矿、镜铁山矿,找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等油田,为玉门油田较大规模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工业方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将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16个安排在甘肃。兰州炼油厂、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所属的化肥厂、橡胶厂及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开始兴建和建成。农业方面,在引种试验、耕作制度改良、农具改造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到195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8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12公斤,是甘肃历史最好水平。此时,羊人工授精技术,马拉收割机、播种机、双轮双铧犁等多种新式畜力农具开始推广应用,第一个拖拉机站在永昌县建立。
    第二阶段:科技事业的发展。1962年,甘肃科技根据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和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同年12月1日甘肃省科委公布《甘肃省1963年科技工作要点》,着重强调从10个方面加强全省科技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开始三线建设,航天、航空、电子等工业兴起,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冰川、沙漠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先后在兰州成立,为甘肃科技战线增添了一支水平高、实力强的力量,增加了一些新的科学技术领域,促进了甘肃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虽一度受“左”的思想影响而出现曲折,但在大办工业、大抓农业的形势下,根据“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的方针,科学技术事业仍然得到一定发展。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兰各研究所与甘肃广大科技人员合作,先后发现并勘探了大道尔基大型铬矿、长庆大型油田等,为甘肃矿产资源的开发及经济发展,交通布局,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
    第三阶段:科技事业的整顿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甘肃的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不少科技人员仍坚持科学研究,设计出我国第一台用于橡胶后处理的挤出机、大尿素合成塔试制等一批科研成果,更为振奋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广大科技人员为甘肃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共中央于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甘肃省委决定:恢复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省科协,成立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科技工作进入恢复发展阶段,恢复和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专门学会。科技成果又开始实行登记、评审和奖励。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全省科技工作出现新的局面。
    第四阶段:科技事业的持续稳步大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科技事业在改革、开放中持续稳步发展,科学技术进入了振兴时期。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按照面向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对农业和以石油、化工、电力、煤炭、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和机械、电子、轻纺、建材、食品等相配套的工业领域的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的科学技术研究做了全面部署和安排,科技事业得到了持续稳步大发展。在重离子物理、辐射技术、石油化工催化、特种润滑材料、冰川冻土、沙漠化防治、高原气象、草业科学及藏语信息系统等方面代表着国家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