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甘肃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科技成就

    1、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建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重离子研究中心之一,为我国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以及重离子束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航天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和新的科学机遇,也为实现我国大型医疗装置-重离子治癌专用加速器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实验环(2007年建成)

重离子


    2、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广大科技人员在科研基础薄弱、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培育出了一大批动植物新品种,研究出了一大批抗旱、节水新技术,开发了一大批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农副新产品。建国以来共培育出了以甘麦8号、陇鉴127、甘春20号、陇春20号、兰天10号为代表的小麦新品种,为甘肃省小麦的稳产、高产提供了良种保障;以亚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陇亚8号、陇亚9号、天亚等为代表的亚麻新品种培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陇薯3号、陇薯6号为代表的陇薯系列新品种培育为甘肃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位于双第一提供了技术保证;以甘啤3号、甘啤4号为代表的啤酒大麦新品种培育,使甘肃省的啤酒大麦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以大通牦牛、中国黑白花奶牛、甘肃黑白猪、甘肃高山细毛羊等新品种的成功繁育,为甘肃省成为我国的畜牧大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以121集雨节水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为甘肃省旱作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口蹄疫疫苗和国家一类新兽药“喹唏酮”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畜牧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大通牦牛公牛

全膜双垄沟播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方面。河西星火产业带2003年实施以来,星火产业带内形成了制种产业、酿酒原料产业、畜牧产业、高原蔬菜产业、食用菌产业、高原冷水鱼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截止2008年,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3亿元,是启动时的2.3倍;实现农业总产值171亿元,比启动时提高了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6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00元,是2003年的1.5倍。甘肃省通过开展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等五项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建立了啤酒原料、乳业、草产业、制种、蔬菜等20家国家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目前,共建立星火学校8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54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77个、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31个、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2048个、农村信息化基地147个。
    富民强县工程方面。以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民“富”县“强”为目标,紧紧围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这条主线,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甘肃省共争取国家专项23个,资金3407万元,项目涉及十个市的20个特色产业,目前,甘肃省共有23个县被列入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培育壮大了23个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企业382家。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十多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方面。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六年来,甘肃省两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首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全省14个市州都出台了关于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文件,86个县区共下派6864名科技特派员,共建立示范基地194个,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365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3469项,培训农民近263万人次。
    3、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甘肃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特种润滑材料、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发了一批水平较高、对传统产业有较大提升的新技术、新成果。如在工业领域取得的丁苯橡胶、海洋钻机、铜镍冶炼、人工心脏瓣膜、数控机床、钢管扩径机等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甘肃省现有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家。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经过18年的发展,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农业高新技术”六大支柱产业。2008年兰州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00亿元,同比增长60%。白银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与2001年10月合作创建的省级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已投入资金50多亿元,5.3平方公里产业园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入驻项目190个,总投资106亿元,达产达标后,年工业产值将达到156亿元,利税超过20亿元,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框架。金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成了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镍钴盐类、精细化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涵盖180个专业的技术人员约3400人,共开发出新产品350多种,其中4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建设中的瓜州风电场

风场全景


    代表成果如: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完成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金川公司完成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 中科院寒旱所完成的“冰川冻土利用技术”和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中科院化物所完成的“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 、兰州石化公司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技术”、中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完成的“新型FCC汽油降烯烃催化剂的研制与工业化开发”、兰州铁路局完成的“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白银公司完成的“白银熔池富氧炼铜”、兰州石油化工机器总厂完成的“6000米电驱动沙漠钻机”,兰州大学完成的“中国北方草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及其健康评价”、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等。
    4、科技合作成效显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1956年成立了中共甘肃省委国际活动委员会和中共兰州市委国际活动委员会,主管整个对外交流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由最初简单的“迎来送往”逐步转变为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促进对外科技交流为措施,开展有重点、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截止2008年,已与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德国、日本、荷兰、英国等在内的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间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建国以来,通过各种渠道选派18000多人次的科研人员出国进行科技交流合作;应邀来甘肃省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的外国专家达20000余人次。共举办了400多个各种专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一个以“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已基本形成,已建有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个。在反质子与离子大科学研究、水资源保护及利用、太阳能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扩大了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影响力,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和促进甘肃省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贡献。
    5、部省工作会商方面。2007年12月,甘肃省政府与科技部在北京签署了《部省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并召开了第一次部省工作会商会议,确定了黄河(甘南段)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等5个主题、17个议题,经过双方近两年的共同研究、协同行动、合力推动,部省会商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7月,科技部和甘肃省政府在兰州召开了第二次部省工作会商会议,双方又确定了“支持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推进甘肃新能源基地建设”、“推动医药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推进干旱半干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重点生态区恢复重建”、“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5个主题、22个议题,合作领域继续全面扩大。
    6、省院合作成效方面。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及人才优势,中科院与甘肃省政府分别于1999年、2003年和2009年签订了《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协议书》。中科院兰州分院吸纳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客座研究团组26个、客座研究员114人、高级访问学者99人、企业科技人员29人、推荐科技人员担任大型企业集团的高级技术职务4人。 省院合作促进了“甘肃省重离子束治疗肿瘤临床研究基地”、“甘肃省重离子治疗癌症实验室”等一批基础平台的建设。省院合作实施10年来,中科院先后有20多个单位在甘肃省累计研发并转化科技成果近 60 项,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达52.98亿元、利税近9亿元、社会效益近 3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