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60年发展历程
日期: 2009年10月27日 08:16      
【字号:

    纵观60年的发展历程,黑龙江省科技发展大体上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
    一、新中国建立后的前17年(1949-1966年)。
    1949年,黑龙江省仅有3个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不足400人。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些较大的工厂企业和建筑部门相继设立了技术室或试验室,农村设立了技术指导站。哈尔滨市成立了科学普及协会,并相继成立了医学、药学、机械、农学、化学、化工、数学等16个学会和先进技术交流馆,从事各项研究和技术交流。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1958年,为加强全省科技工作,成立了黑龙江省科学工作委员会(1959年改名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各地、市、县也都相继成立了科技管理部门。195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及其所属的固体物理、金属物理、电工、自动化、电子、化工、情报等8个研究所。在黑龙江省,国务院各部委所属的土木建筑、焊接、工具等研究所及省直各厅局所属的农业、农机、林业、水产、化工、机械、医药、地方病等科研所也相继成立。各高等院校也都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1961年,根据中央精神,对全省科研工作进行了调整。重点保留和充实了农业、轻工、化工方面的研究机构,并新建了甜菜制糖、水土保持和气象研究机构。科技战线清理“左”的倾向,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大批科技成果先后问世。1958年-1960年,东北农学院王金陵等培育出东农4号大豆新品种,植株高大,秆强不倒伏,丰产稳定,适应性强,1960年推广面积达500多万亩,成为当时的当家品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58-1963年,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肖步阳等用品种杂交方法育成了耐旱类型克强、克壮等小麦新品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在全省大力推广该品种,吉林省、辽宁省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引种克强、克壮小麦品种。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于1961年在哈尔滨市建成全国第一套尼龙66生产装置,生产出尼龙66弹力丝。1958年,哈尔滨新生开关厂研制出6管中波超外差式袖珍半导体收音机8台,1963年在全国首届半导体收音机评比中获一等奖。1965年,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完成国家核反应堆工艺管的试制任务,为国防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奖励。1962年,苏联政府停止供应 建于中朝边境 的鸭绿江上的云峰水电站的3 台10万千瓦混流机组,1964年哈尔滨电机厂自行设计、试制成功,当年安装 发电,此机组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苏联同类机组水平,1980年获国家银质奖。
    二、“文化大革命”10年(1966-1976年)。
    全省科技事业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大多数科研机构停止工作;广大科技工作者被斥为“臭老九”,大批下放到农村;大量的科技文献和贵重仪器设备损毁散失;正在执行中的《1963-1972年科技长远规划》被迫中止。
    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年)。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确定了正确的科技发展方向,黑龙江省的科技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繁荣。黑龙江省的一批批科技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达到了领先或先进水平,黑龙江的科技成果和产品伴随着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北京奥运、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等国家重点工程,上天、入地、翻山越岭,遍及大江南北。黑龙江科技在奉献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龙江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黑龙江科技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特别是从科教兴省到建设创新型省份,从老工业基地振兴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民生质量的提高……科技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黑龙江省科技工作牢牢把握“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方位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截至2008,黑龙江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 14 位。有独立科研机构724个,其中中直科研院所23个、省属科研院所139个;全省有普通高校70所;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其中国家级4家;有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2个,其中国家级5个。全省有35名“两院”院士,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1.5万,科技人力资源居全国第14位。2008年全省科技经费支出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71.94亿元,增长9%,R&D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0.93%。近三年争取国家经费增幅较大,共获得国家经费支持15亿多元。黑龙江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居全国第13 位。2003年至2008年黑龙江省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7项,尤其是进入“十一五”三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项51项,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获奖数居全国上游。黑龙江省自主研制的“三峡巨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同种原位心脏移植”、“北方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等优秀成果,在当时及至现在在国内乃至国际居领先或先进水平,并在黑龙江省和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黑龙江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2 位。建有哈尔滨和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黑龙江省有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和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较快,已经建成哈尔滨南岗、大庆让胡路等15个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其中哈尔滨南岗、牡丹江阳明为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2008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9658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63亿元,实现利税151.9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611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了26%以上的增长速度。
    目前,黑龙江省已与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涌现出中加合作食品研究发展中心、中韩科技合作信息中心等一大批成功的国际科技合作范例。特别是黑龙江省充分发挥与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形成了“一城、两园、十三个中心”为主体的对俄科技合作格局。2008年,黑龙江省有16个对俄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支持,得到资金8540万元,占国家对俄专项的42.7%。2005-2008年,黑龙江省共引进、消化吸收及合作研发项目300余项,已有55个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
    回首60年,黑龙江科技人以不计得失的无私胸怀和兼容并蓄的智慧打造出一个共同的品牌—— “龙江智造”,并令其名扬天下。追踪历史的脚步,踏着时代的节拍,黑龙江科技人正为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大发展、更好发展、更快发展做着新的奉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