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60年科技成就
日期: 2009年10月27日 09:09      
【字号: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龙江经济发展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回望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豪情满怀的黑龙江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笔,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关头,勾画出了一幅崭新的宏伟画卷。
  黑龙江科技创新步履稳健。大力实施火炬计划,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壮大科技园区,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引进、推广创新方法,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研发迅速启动,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如火如荼,一项项引人注目的新技术、新产品从这里诞生,自主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2009年上半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75亿元,同比增长21%。确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产业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产业;组织论证、筛选全省高新技术项目,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产业格局;与科技部签订部省会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科技26条》),明确了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攻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将创新龙江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
  二、构建人才保障机制,共筑龙江科技高地
  打造创新型龙江,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根本,是关键。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领衔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60年来,围绕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打造高端人才,省委、省政府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出台很多举措,通过权威奖励与四类基金构建了黑龙江省自成体系的自主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黑龙江省科技奖励自1979年起步以来,奖励额度实现了逐年增长。2005年,为加大鼓励自主创新的力度,黑龙江省科技奖还增设了特等奖。截止2007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共实施了23年,全省授予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4637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38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17项)。目前,黑龙江省每年科技奖励资金已从1979年的6.8亿元增加到现今的700万元。受奖励项目由1979年的104项,增至目前的每年400项,有更多的科技人员得到了权威奖项的认可和鼓励,极大调动并激发了黑龙江省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黑龙江省科技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逐渐搭建了以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及高科技人才梯队的基金支持系统。1990年,黑龙江省设立了省自然科学基金。起步经费每年50万元,并成立了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后期又分别设立了省青年科学基金、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科学基金。其中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于1995年在全国率先设立,体现了黑龙江省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视和渴求。四类基金经费额度由最初的每年48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550万元。18年来,共支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873项,重点项目104项。作为黑龙江省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省自然科学基金为提高黑龙江省基础研究水平、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黑龙江省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权威奖励与四类基金并行,共同构筑了龙江科技人才和成果的双重高地。
  三、加大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力度,为老工业基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企业也获得长足的发展。尽管其中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和波折,但富于进取创新精神的龙江人,通过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老工业基地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使企业国际、国内竞争力都得到大幅提升,有许多企业在各自行业的竞争中占领了国际制高点,拥有了国际话语权。
  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原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受经济体制转轨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债务、人员包袱沉重,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滞销,设备严重老化,连年亏损,导致人才大量流失,1999年当年企业负债8100万元,一度处在倒闭的边缘。1999年底,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大胆创新,以承担国家机床行业惟一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多轴控制•五轴联动重型卧式加工中心”为突破口,集中优质资产并引进外部资金,组建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齐重数控创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立、卧两大类机床产品发展的“新型谱”,使公司新产品研发周期从过去的几个月甚至一年,缩短到平均7天,主导产品由过去年产300台左右,提高到现在1500多台。几年来,企业创下32个国内第一,共开发研制新产品80多种,有2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的Q1-105数控曲拐专用车床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我国机床行业唯一入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的企业。多年来,齐重数控为国防、航空航天、电力、船舶等行业提供了大量替代进口、独家制造的产品,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保证。
  持续创新是一个企业永立潮头的关键所在。科技进步使企业扭亏为盈并带来惊人的效益,这成为企业共识。为此众多企业纷纷建立各自的创新体系,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革进程中,很多赫赫有名的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科技进步史。
  大庆油田1960年投入开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从1976年开始,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持续27年高产稳产,“十五”期间年均油气当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水平,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6年从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捧回两项科技大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十五”期间大庆油田连续3年共获得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公司截至目前累计研发科技成果6986项,获得专利1563项。大庆的创新实践印证了国企作为民族工业主体在我国自主创新进程中所发挥的“龙头”作用。公司第四采油厂第二油矿五区四队高级采油技师何登龙,只有初中毕业,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年来,他解决油田生产难题170余个,提合理化建议85条,取得技术革新等“五小”成果59项,累计创经济效益800多万元,他发明的“绷绳耐磨器”还获得了国家专利。2007年,大庆油田荣获 “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称号和“中国工业大奖”。
  科技成果只有开发为产品,发展成产业,才能真正引领和支撑经济的发展。1983年,省科委从日本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见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巨大威力。当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有两个350,一是全省水稻面积350万亩,二是水稻平均亩产350斤。拥有全国最大耕地面积的黑龙江,大米却无法自给,省科委积极从日本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当时的农业提倡靠密植来增加产量,而这项技术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稀植。一时间,非议不绝于耳。省科委坚定地组织农业专家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一举使黑龙江省水稻单产翻了一番,一季产量超过南方两季,很多农民种水稻发了家,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从350万亩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亩,一跃成为全国水稻大省,目前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越了3000多万亩。黑龙江大米成了南方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一项技术使一个省农作物种植比重发生根本改变此乃前所未有。从那时起,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的威力就奠定了黑龙江作为祖国大粮仓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发展农业科技,为龙江百姓撑起一片天
  建国60年来,黑龙江省百姓的“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粗硬的大馇子到香喷喷的大米,从冬储白菜土豆到各式菜琳琅满目,龙江百姓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黑土地农产品还走出龙江,丰富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餐桌。农业科技为龙江及龙江人民带来了巨大变化,正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让黑龙江省收获了“中国大粮仓”的美誉,她所承担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地位“无人匹敌”。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起步早、收获大、受益深,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全省科技部门的倾心努力下,黑龙江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开发、转化、推广了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5%。而在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其农业机械化率高达94%,基本实现了垦区农业机械化。在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农业先进技术覆盖面则高达98%以上。
  能够体现黑龙江省大农业气魄的还有这样一些在全国位居首位、令龙江人骄傲的数据: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新高,2008年达到424亿公斤,为历史最高纪录,粮食商品量、储备量连续居全国首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达1200个,其经济总量占全国40%左右,其基地面积、生产总量和经济总量等主要指标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奶牛存栏、鲜奶产量和乳制品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在这些闪亮数据的背后,是一大批默默地、几十年无怨无悔扎根黑土地的农业科技人员。据统计,黑龙江省有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农业高等院校,有占黑龙江省院所总数的55%以上的70家涉农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人员总数达30731人。正是这支雄厚的农业科研力量,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着持续的智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7年,全省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703项,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奖183项;取得专利成果256项,使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登上了新台阶。
  正是因为农业科技多年来积蓄的创新底蕴,让黑龙江省高调提出了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2008年10月29日闭幕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加快推进全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粮食大省向食品工业大省转变。近期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编制工作。在科技部分中设置了总体战略研究组、粮食作物组、重点区域组等12个专题组,黑龙江省科技厅潘忠副厅长被确定为重点区域组组长。这既是国家有关部委对黑龙江省产粮能力战略位置的重视,也是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工作的肯定。
  如今,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打造“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以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黑龙江农业科技掀开了创新新篇章。
  五、北药开发,助推龙江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北药的本意是指中药中北药和南药之分,主要是按照产地划分的。顾名思义北药就是指生长并生产于北方的药。近千种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让黑龙江省北药在自然状态中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1999年,这一独特现象渐入省委省政府高层的视野,黑龙江省最先以政府名义倡导发展北药。
  时光进入2000年,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医药企业激烈的竞争形势,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谋划提出了北药开发的重大战略。一方面,引导和支持医药企业走上规模、上标准全面提升之路,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另一方面,对医药中小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及强强联合,引导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同时,省委省政府把北药开发列为全省重点专题推进工作,成立了由时任主管科技的副省长马淑洁为组长、30个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北药开发专题推进工作组,并建立了省加快北药开发推进办公室(北药办),办公室设在了省科技厅。并将北药的单一概念拓展为全行业,即从单指黑龙江特有的补益中药材的种植和中药研制扩展延伸为整个黑龙江药业,涵盖了全省生产的中药材和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制药、保健滋补药及保健功能食品。并将“北药开发”打造成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以北药为品牌,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措施,以效益为中心,通过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全方位推进黑龙江省医药产业高速、持续、稳步发展。北药开发战略在龙江大地全方位推进。短短几年间,打通了北药产业链条的多个瓶颈环节,造就了众多知名企业,催生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医药集团,北药开发呈现出多元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龙江独具的北药开发优势和特色,医药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战略升级。
  在“北药开发”战略的拉动下,黑龙江省医药企业从1999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30家,发展到目前的产值超亿元的有20家,其中,哈药集团产值从1999年的43.6亿元迅速跨越百亿元大关。全省医药工业由1999年的总产值63亿元、利税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63亿元、利税27.7亿元,分别增长158%和360%。产值、利税增长速度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并催生了哈药集团、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哈尔滨仁皇药业三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黑龙江省北药开发战略还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关注,进而将北药再次扩展到东三省。2005年,在科技部组织和倡导下,科技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科技部门共同签署了《东北三省实施北药开发战略合作协议》,以此共同开发“北药”资源、打造“北药”品牌、壮大“北药”产业。2005年,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北药被列为黑龙江省六大产业基地之一,使其成长为黑龙江重要的朝阳产业。
  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将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生物产业打造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计划形成以疫苗、诊断试剂、中药开发为主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并在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一批领先技术和优势产品,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医药企业。
  如今,北药已经成为黑龙江省递给外界除冰雪之外的另一张特色名片。北药则成为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另一个代名词,成为龙江药业的一个公共品牌,而这个公共品牌的含金量则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这应该是北药开发战略的一个更大贡献,为黑龙江医药产业积聚了无价的无形资产。
  六、科技服务民生,龙江百姓同享科技成果
  60年来,科技服务民生,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从成功攻克克山病到破译了世界医学史上悬疑了150余年的大骨节病病因之谜,从防治SARS到遏制禽流感,从控制水污染到生态环境保护,再到节能减排……,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和建设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服务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共创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让科技福祉惠及龙江百姓。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哈医大五所临床医学院在同种异体双手移植、同种异体单全臂移植居国际先进水平,心肺联合移植、小肠移植、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联合移植、胰肾移植等方向研究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和时间居亚洲之首。黑龙江省已开展近40余例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技术达国际水平,最长存活时间已达16年,为国内第一。手术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13岁。国内存活十年以上的心脏移植患者共四位,其中三位在黑龙江省,心脏移植已成为常规手术。
  上世纪早期,黑龙江省克山县出现了一种怪病,一些群众莫名出现心脏增大、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等病症,有的患者在遇到劳累、感冒、精神刺激、烟熏、分娩等情况时,更出现猝死。后来人们将这种地区流行的原发性心肌病称为克山病。黑龙江省医学界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于维汉受组织重托,于1953年带队投身到克山病病区。1978年,省克山病研究所在上世纪50~60年代原哈尔滨医科大学防克小组和克山病防治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性关节炎(OA),严重病变可致患者身材矮小畸形、终生残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破译了世界医学史上悬疑了150余年的大骨节病病因之谜是真菌毒素T-2,并在此基础上建树了“中国大骨节病防治策略”。该策略不仅符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还把控制疾病纳入发展经济、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轨道。2000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将该策略中的主要建议纳入了“全国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治项目规划方案(2001—2005)”。科技显威,如今,在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已得到遏制,克山病已被消灭。
    2003年防治SARS、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导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全球的禽流感……,毋庸置疑,科技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到龙江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龙江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并将继续引领着龙江人美好的未来!
    七、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高新技术和农业领域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科技兴贸,通过最大限度地引进国外人才、技术、资金,提高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与黑龙江毗邻而居的俄罗斯以科技大国著称,拥有大量的原创高新技术和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建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黑龙江省在对俄科技合作中始终充当着先行军的角色。对俄科技合作是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对俄经贸科技战略升级的决策部署,围绕黑龙江省乃至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加大了对重大装备、工艺及技术的引进、研制与开发,形成了对俄科技合作的政策、资金、人才和咨询服务的整体平台体系。如今,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已进入收获期,在能源、新材料、环保、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已引进、消化吸收及合作研发项目几百项,其中有近百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合作计划,得到国家资金支持近亿元。目前,黑龙江省已与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涌现出中加合作食品研究发展中心、中韩科技合作信息中心等一大批成功的国际科技合作范例。特别是黑龙江省充分发挥与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形成了“一城、两园、十三个中心”为主体的对俄科技合作格局。2008年,黑龙江省有16个对俄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支持,得到资金8540万元,占国家对俄专项的42.7%。2005-2008年,黑龙江省共引进、消化吸收及合作研发项目300余项,已有55个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
    黑龙江省还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立开通了“黑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网”,截至目前,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澳门、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涵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6万人次访问了网站,黑龙江省开通的“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与40多家俄罗斯的科研单位链接,通过网站和其他方式将俄罗斯的10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的有关资料和10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进行发布。中韩两国共同合作项目“中韩科技合作网”也于2006年在黑龙江省正式启动,“中韩科技合作网”中文版正式揭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