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河南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的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十分有限,现代科学技术几近空白。为推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国家相继在河南省兴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研发体系逐步建立起来。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河南省的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科技工作几乎陷入混乱乃至停顿状态。1978年以后,同全国一样,河南省新时期的科技事业步入新的健康发展的轨道,整体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不到20%提高到目前的47%左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08年,全省拥有国家和省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690家,其中国家级45家。省重点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基本建立了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许继、宇通等8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数量居中部地区首位。郑州高新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3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2008年,创新型试点企业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8%,是全省大中型企业的6倍。科研机构进一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省属科研机构改革,28个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全部转制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省属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完成了分类改革。启动了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建设,集聚科研单位发展科技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企业总数达到13000多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00多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中部六省首位。
    二是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成立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分院,以及下属的11个研究所。省直各厅、局及各地相继组建了一大批科学研究机构。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在河南迁入和建立了棉花、果树、烟草、磨料磨具磨削、矿山机械、拖拉机、轴承、灌溉等10个部署科研院所,这些部属和省属科研机构成为河南省发展科技事业的基础。1978年,河南省有县以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研究开发机构(含中央驻豫单位)273个,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人员21042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05人。2008年,全省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94家,其中省属科研机构64家,中央驻豫科研机构31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6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6人,特别是省属单位自行培养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78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仅为4304万元。2008年,全省社会科技投入已达到111.7亿元,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30.2亿元。全省共建设了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3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
    三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60年来,河南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国初期,全省科技战线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出发,以解决工作业成产中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重点,先后研制出我国最早的喷气纺机、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大型轴承和第一台液压支架。在农业上提出的异地培育玉米自交系,开创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开展中国角膜移植术的早期探索,进行“眼角膜移植术研究”获得成果;研制成功食管细胞采取器,解决了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研究中的重大难题。1978年以来,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全省共取得省级奖励的科技成果9342项。国家级奖励成果534项。200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8411件(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专利制度,当年全省申请293件),专利授权量为9133件(1985年河南省为2件)。先后培育的“豫麦21号”、 “豫谷1号”、  “豫芝9号”、“百农3217”、郑麦9023、郑单958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其品性和产量居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04交换机的诞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被朱镕基同志誉为一股春风。王码五笔字型被称为汉字信息化的革命。“神七”出舱宇航服面窗、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板、钢化异型玻璃等成果应用在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