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状况
日期: 2009年09月27日 14:32      
【字号:

    1、科研体系
    建国初期,全省科技资源极其薄弱,省会南京也仅有13个科研单位,职工460人,其中科技人员262人。1953年省政府成立后,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实科技力量,改善科研条件。从1958年全国出现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以后,省、市科委相继建立,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和科学技术团体纷纷成立。1958-1960年期间,全省兴办县以上科研机构242个,为各行业的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开端。至1978年,江苏地市属及以上科研机构有126个,职工25153人,其中科技人员9627人。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全省科技事业经过拨乱反正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从1978年开始,江苏逐步恢复和新建了一批科研机构,至1987年,驻江苏的部属科研机构有53个,省属研究机构有74个,建设全省县级以上各类独立科研机构达392家,省内初步形成了学科与技术门类齐全、配置合理、研究力量雄厚的不同层次的科研群体。上世纪80-90年代,经过2次大规模的转制,到2003年为止,江苏成功实施了部属21家、省属26家、市属200多家开发类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近几年,江苏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面向服务经济发展,大力培植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全省建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2000多家;面向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加大重点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全省建有重大研发机构20个、重点实验室5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0个;面向服务社会创新,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全省已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77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基本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整体布局。
    2、科技人才
    江苏是科教大省。建国之初,接收和积累一大批旧中国科研知识分子。随着科研机构的设立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江苏科技队伍也不断壮大,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从1952年的1.5万人增加到1978年的26万人。以侯德榜、张钰哲、戴安邦等为代表老一辈科学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重要作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全省各地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2.4万名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调整归队,36.6万名科技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至1987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7.2万人,涌现出王明庥、张直中、蒋士成等一批优秀知识分子。从1992年起,江苏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对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队伍给予持续支持,目前全省已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3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个、国家杰出青年151位,拥有了一批国内一流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在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的同时,江苏还高度重视做好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80年代开展国外智力引进工作。进入新世纪,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07年启动实施“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同时,无锡530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等地方人才工作也都取得很好成效。2007-2008两年间,全省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00多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44个。截至2008年底,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41.3万人,科技活动人员46.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17.4万人。全省拥有两院院士91人,位居全国前列,并培育出闵乃本、施正荣、缪昌文等创新创业典范。
    3、产业创新
    江苏产业技术创新建国之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在民族资本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和产业低端,多以技术模仿、技术改造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过渡到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和国营重点企业,直接引领和推动了江苏乡镇企业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振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发展重点转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1992年建成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带—苏锡常火炬带。1996年,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启动建设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制订颁布全国第一部发展高新技术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2003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2007年,江苏又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近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着近40%的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08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4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8%。在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同时,近年来着眼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重点培育发展十大高技术优势产业和十大高技术新兴产业。2004年江苏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来,已累计实施408个项目,政府投入46.5亿元,带动社会总投入480多亿元,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高技术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光伏、风电等十大高技术新兴产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质态不断提升、结构日趋优化”的良好态势,成为江苏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显著作用。
    4、企业创新
    江苏企业创新经历了从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开放经济、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发展过程。建国之初,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逐步过渡发展为国营社会 主义企业,成为新江苏企业创新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和激发,特别是以乡镇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为代表,引领了江苏近30年的企业创新发展历程。1996年,全省启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着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1997年和1999年,《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江苏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先后颁布实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近年来,全省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着眼于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三级企业创新梯队。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65家,高新技术企业4723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29家,民营科技企业2.2万家。全省累计有747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292个产品被确认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民营科技企业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份额接近40%,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沙钢、扬子江药业、尚德光伏、徐工、联创软件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
    5、载体建设
    江苏是全国最早开展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省份之一,通过不断推进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平台、科技孵化器等的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1990年在南京浦口建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99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定》,在全省启动建设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个国家级高新区,1994年,启动建设了苏州工业园区。1995年,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2008年,全省18个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000亿元。5个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500亿元,占全国55个国家高新区的20%左右。59家特色产业基地实现总收入超10000亿元。今年,泰州医药高新区成为江苏第6个国家级高新区,同时全省又新增了3家特色产业基地。在加快发展高新园区的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创业。80年代末,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等创业型经济的发端,全省创业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开始起步。自1989年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全省建有各类孵化器178家,孵化总面积达到819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数10213家,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15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22家,国家级软件园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家,均居全国第一。建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77家,2008年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200亿元。培育形成了苏州纳米、无锡工业设计、常州动漫、扬州LED等一批初具品牌的专题创业园区,初步构建了研发、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一体化的创业支撑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