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技发展成就辉煌
日期: 2009年09月29日 10:38      
【字号:

    过去的六十年是春潮澎湃、波澜壮阔的六十年,四川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令人欣喜的成就。
    一、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
    四川农业科技始终以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先后组织实施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行动”、“四川省科技富民强县推进行动”、“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等农业科技行动,并率先在全国省一级整体推进了良种产业化。
    育种攻关能力居全国先进水平。育成并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078个,以“D优63”杂交稻、小麦良种“繁6、繁7”、杂交玉米“成单4号”、转基因抗虫棉、“川油9号”杂交油菜良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突破性育种攻关成果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使四川农作物自育品种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494.5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350.02亿吨,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畜禽品种改良及规模化养殖,重大疫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粮果蔬综合配套及精深加工、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及安全生产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升了全省农产品加工技术能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国省一级整体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形成并推广了“专家大院+企业(协会)+基地+农民”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启动实施了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对全省39个重灾县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帮扶工作。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自1989年实施“火炬计划”以来,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尤其近年来,在“产品龙头、企业主体、园区载体、产业跃升、区域带动”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围绕一批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的打造,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核技术和新能源六大重点领域形成了产业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开发出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和高科技产品,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体系。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的19.9%,占当年GDP的6.7%,净利润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的22.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功能明显提升,并呈现出多区域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业制造基地、攀枝花钒钛新材料产业园区、自贡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乐山硅材料基地、雅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等8个园区(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688.8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50.8亿元,实现利税245.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4.6亿元。
    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显。截止2008年,全省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25家,其中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40家;有创新型企业511家,其中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国家创新试点企业9家;建立了覆盖高新技术六大领域的产学研创新联盟49个。
    三、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坚持民生科技与产业科技并重,突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西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重建等重大科技工作,为四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自1999年启动以来,创建性地提出了“一园四体系”的建设模式。建成了一批药物工程研发中心,研制出一批新药,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生物医学重点产品和战略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硅凝胶软性人工晶体的研制发明及其在人眼中的成功植入开创了世界软性人工晶体的历史,成为我国人工晶体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钙-磷生物材料骨诱导及机理性研究”研制开发成功“颗粒型、块状型系列化骨诱导人工骨”,被国际上公认为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的一项标志性先进成果。
    大力开展生态环保科技攻关与示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烟气脱硫成套技术及设备开发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西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重建,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元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体系,初步构建了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人口与健康科技攻关,在活体肝移植、肺癌的外科治疗、白血病干细胞移植等方面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科技攻关,取得显著进展。一批先进的技术成果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医疗救治和心理康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科技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到2008年末,全省有独立科研院所165个、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1352个,全省科技人员达到22.5万人;企业科技队伍占到全省总量的66%。全省有两院院士57人、59人次。科研机构的和科研人员的数量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41倍和67倍。
    科技投入显著增加。到2008年末,全省全社会科技投入367.9亿元,其中,企业投入196.9亿元、各级政府投入138.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15.0亿元。R&D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0.91%上升到2008年的1.30%,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近30倍。
    科技成果硕果累累。1949~2008年,四川累计获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24395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958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8218项。至2008年,全省专利申请数达到10.94万件,授权6.08万件。全省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累计超过300亿元,较1984年的1.37亿元增长了约219倍。
    科技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后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由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逐步拓展到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欧美发达国家。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也由以前的短期访问考察为主转变为以长期合作为主。
    科学技术普及广泛开展。随着“科教兴川”战略的实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送科技下乡等各类科普活动蓬勃开展,到2008年末,全省已建成科普场馆180余个、社区科普活动室4000余个、农村科普活动场地16000个,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3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