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科技60年发展状况 |
|||||||||||||||||||||||||||||||||||||||||||||||||||||||||||||||||||||||||||||||||||
1、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科技事业飞速发展。1949年,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有6000人,1950年底增至1.2万人,随后科技队伍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天津科技队伍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2万人。
到目前,天津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2008年,天津拥有两院院士3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长江学者78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95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7个。 2、从建立科研体系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1951年,天津成立了市属第一家科研机构——工业试验所(1969年改名为天津市半导体研究所)。1956年前后,根据天津市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相继在机械、纺织、冶金、化工、轻工、医药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市属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在津设立了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制盐工业科学研究所、化工研究院等国家驻津科研机构,天津科研体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8年科研机构增加到32家,1966年扩大到68家,其中市属科研机构46个、国家驻津科研机22家,成为国家电气传动、半导体材料、新型电源、导航等许多领域的技术开发的基地。到1978年科研院所增加到81家。 1993年起,先后成立了北方技术市场、科技咨询公司、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天津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体系得到发展。 2008年科研院所达到159家,其中市属科研机构113家,中央驻津46家。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大学和职业院校42所。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403家,科技活动人员2.30万人。
新世纪初,天津市启动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陆续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增强了科技服务与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成国家级及部级重点实验室3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6个、工程中心2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6个、企业技术中心260个。 3、坚持把增加科技投入放在战略高度。 随着改革开放,财政科技拨款不断增加,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提高。
(注:1957年、1978年数据来自《天津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008年数据来自《天津科技统计年鉴》。) 随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激发了全社会追求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不断增长,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4、科技成果、专利不断增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科技进入了快速发展,科技产出不断创造出新水平。 从1980年开始,天津市科技成果登记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1978~2008年,天津市共登记科技成果26064项。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不断增加
(注:《专利法》从1984年4月1日起施行。据《天津科学技术志》记载,天津市从1986年起建立了专利申请和授权统计制度。) 5、高新技术产业从弱到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