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60年科技发展状况比较
日期: 2009年09月15日 16:58      
【字号:

    与1949年建国初相比,经过60年的发展,新疆科技事业在规模、水平和作用发挥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新疆科技人才奇缺,只有农牧、医药及工交部门一般的技术人员和中学以上教师等知识分子共560多人。60年来,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人才的培养、稳定、引进和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区的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底已发展到41.16万人(不含中央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已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西瓜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绵羊育种专家刘守仁,油气勘探专家康玉柱,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专家王小东)。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而且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和管理能力的多民族的科技队伍。
    二、科技投入
    1985年以前的30多年里,自治区的科技经费来源基本上是单一渠道,主要来自政府财政预算的拨款。直到1957年,科学事业的拨款才开始在“科学支出”款中有了专项反应,1957年新疆财政科学支出为33万元。随着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新疆财政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08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合计5.93亿元,拨款金额为1957年的1798倍。
    三、科研条件与环境
    建国初,新疆的科研手段比较落后,科研条件很差。经过60年的发展,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截至目前,新疆已建成区级重点实验室2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2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3个,初步建设了一批科研和中试基地。化学试剂、文献信息等科研条件获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建成14个自然科技资源保存设施以及新疆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等30余家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科技文献馆藏近400万册。另外,新疆气象、测绘、地震、水文水资源、林业、农业、医药卫生、国土资源8方面的基础性科学数据,在国家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从各自行业和领域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汇总和共享;在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方面建立了新疆常设技术市场和新疆技术交易网。
    四、科研产出
    建国初期,新疆的科技产出和科技成果很少,科技成果奖励工作自1978年才逐渐拉开序幕。到2007年底,全区已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8753项,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奖励的成果4046项。专利申请由1985年的36件上升到2008年的2472件,增长了67.6倍。专利授权由1986年的4件上升到2008年的1493件,增长了372.25倍。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新疆的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在全国第11位,处在中上游。
    五、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实力
    建国初期,新疆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非常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科技兴新战略以来,新疆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实力大幅度提高。截至目前,新疆有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9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9个,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机构25个。全区已初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民间共同兴办科技的新局面,建立起学科和专业比较配套、布局基本合理的研究与开发体系,造就了一支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试验、推广队伍,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并大量应用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进一步增强了全区科技、经济的综合实力。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新疆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第16位,达到了全国第三类地区水平,在西北五省区中排在第2位。
    六、科普工作
    新疆的科普工作从1951年才逐渐起步,自然科学群众团体开始建立,群众性科技交流活动和厂矿企业的科技普及逐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科普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普事业单位相继成立,各种科普活动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83年起,全区科普工作以面向农牧区、基层和生产为重点,陆续开展了科普巴扎(集市)、科普宣传周(月、日)、科技服务、科技培训、青少年科技知识竞赛、“科技之冬”、实施“金桥工程”计划等科普活动。目前,有各级科协及学术团体、科普组织3400多个,会员20多万人,农民技术协会960多个。科技兴新“万里行”、“纵深行”、“农村适用技术成果巡回展览”、“百名专家百场科普报告会”、“科技之冬”、“三下乡”、科技特派员等活动,以及各级科技部门、产业部门、工会、团委、妇联举办的技术培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科普工作纳入了自治区科技计划加以扶持和引导。从2005年起,新疆的人均科普经费由每年的0.10元提高到0.20元,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按年递增0.02元的水平逐年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