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发送]  [关闭窗口]     

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高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大学获奖数超过一半;在全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中,20所研究型大学的论文数超过一半。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来自哪里?来自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来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生与具有丰富学识的教师的结合,来自众多学科的荟萃和中外学术的交融。正是这些特性,使得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学科和科研重点。清华大学始终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不断调整科研方向。近年来,我们突破传统的学科结构,对信息、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科学、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公共安全等学科进行了战略性布局调整,进行学科群的建设,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二、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原始创新。我校一直努力立足世界科技前沿,从国家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致力于原始创新。在杨振宁先生帮助下建立的高等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前沿基础研究高地,取得了国际上有影响的进展。我校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和支持学科交叉与前沿探索。近些年,我们在蛋白质科学、高能天体物理、纳电子学、生物信息学等科学前沿领域,部署了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

    三、结合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我校与国内22个省区市和60多个地级市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国内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近80个;2005年承担的国内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经费达5亿元。我校还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和深圳清华研究院、北京工业研究院等与当地政府合作的研发机构,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为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这些合作,学校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每年还为企业培训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并形成了大批的专利技术。2005年,我校申请发明专利7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

    四、结合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诸多要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实践。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经验和传统就是“真刀真枪”做科研。我校累计主持973项目16项;“十五”期间承担863各类课题380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各类课题7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300余项,国家部委课题近400多项;在研的国际合作项目近500项,企业合作项目近3000项。这些科技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实践舞台,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爱国奉献精神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实践,也是建设师资队伍,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的平台。

    在清华,我们提倡名师上讲台,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实践;设立博士生创新基金,资助学生独立选题自主创新;鼓励师生面向国家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也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在清华,广大学生和教师共同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不仅是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主要作者,也是专利发明群体的重要成员。在亲身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召唤和自身的责任,2005年就有1400多名毕业生选择到国家重点单位和重点建设地区就业,成为国家创新的生力军。

    贯彻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担当起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使命,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


相关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发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