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地方科技 > 北京 > 最新动态
岁末年初话创新⑧ |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日期: 2023年03月16日 09:14      
【字号: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更好融入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布局,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条件、提供环境、解决问题。

  2021年11月,中央深改委《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部署了24项改革任务(以下简称“24条”)。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积极对接国家部委,会同市相关委办局、海淀区、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针对“24条”中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6项改革任务,通过调研、研讨,并在征求多方意见建议后,陆续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多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部与市、政府与市场主体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新局面,有效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种好“试验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点环节开展先行先试改革,推进系列政策出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

  对接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印发《关于允许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的中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通知》(国科办区〔2022〕116号),推动开展中央在京单位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试点,进一步强化央地协同转化机制,推动试点区域内的央属高校院所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

  第一,激发了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条例》规定,高校院所可将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权利全部或者部分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对完成和转化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可占转化净收入或股份的70%。同时《条例》要求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岗位等考核评价机制,满足条件的“三技服务”视同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释放了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条例》明确,高校院所自主转化管理权限,可自主决定实施转化、不需审批或者备案,可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尽职免责条件、范围、规则和程序做出规定,为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负责人降压减负。

  第三,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条例》明确了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加强成果转化队伍建设的义务,允许将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转移到本单位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等。

  在完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方面,对接科技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试点实施方案》(国科办区〔2022〕152号),联合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印发《关于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京科发〔2022〕17号)一是率先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建立区别于现有其他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将职务科技成果作为单独资产进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审批制度,优化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二是建立了职务科技成果贯通管理制度。允许和支持高校院所直接出资设立一级或二级公司,作为技术转移机构的市场化运营主体,代表单位持有和管理职务科技成果,建立全流程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三是完善了作价投资形成国有股权的管理机制。在考核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时,不以个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价格、收益等为标准,而以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综合绩效为主要标准。四是明确了勤勉尽责等制度的相关要求。推动试点单位制定勤勉尽责实施细则,在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免除追究相关决策失误和责任。

  通过以上一系列改革,为创新主体扫除成果转化障碍,开辟了成果转化新空间,消除了相关人员的思想顾虑,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用好“指挥棒”,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高质量成果产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联合市相关委办局出台《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京科转发〔2022〕226号),结合北京实际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在科学把握科技成果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切实用好科技成果评价的结果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引。一是以分类评价全市各领域科技成果的“五元”价值,将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三类,有针对性地评价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二是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建设完善北京市科技成果项目库,推动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信息按规定公开,推动科技成果充分运用。三是通过切实用好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完善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等机制,加强对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评引导,营造用好科技成果评价结果的良好氛围。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水平

  发布《关于推动北京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京科发〔2022〕14号)、《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办法》(京科发〔2022〕13号),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层面上实施动态管理,每年进行登记和信息填报,有助于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针对性地优化管理服务。以登记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推动技术转移领域标准化建设,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及从业人员推进行业自律、规范有序发展。重点提升技术经理人服务水平,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持续推动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先使用后付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以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为目标,制定《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京科发〔2022〕15号),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工作,引入奖励和担保机制,推动和鼓励高校院所高质量科技成果更好向中小微企业进行转化,为中小微企业承接高校院所优质成果提供了坚实支撑。

  截至2022年年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相关委办局、海淀区政府等单位共梳理试点区域内清华大学、北京肿瘤医院等12家机构拟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向中小企业开放的专利900余件。首都师范大学1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3项科技成果已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与中小微企业签订许可协议。

  发布《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方案》(京科发〔2022〕18号),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工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导向、激励和决策支撑作用。评价对象分为在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央企研究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北京市16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类。评价指标重点聚焦工作体系建设、转化绩效、社会贡献等领域。评价工作采取各区、各高校院所等自评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提升本市不同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