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暨科技成果“先用后转”专题推广活动在长兴县举办。本次活动邀请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11位专家教授以及长兴县内相关企业代表参加。
此次活动旨在推广“先用后转”模式,减少县域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中小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县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活动现场,集中发布了59项支持长兴县产业发展的“先用后转”成果,共涵盖新能源、高端装备、现代纺织、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领域。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基于长兴的产业需求,精准筛选了若干项科技成果,与参会企业进行了专题分享。
会上,浙江省评估与成果转化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先用后转”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了详细介绍,进一步打消了企业承接高校成果的相关顾虑。
如何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长期共赢,是不少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少科研成果虽然“高大上”,但公司需要成熟的、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的技术。最理想的模式是能建立互信互利的信息对接渠道,让高校团队为公司“量身定制”相关技术。
针对企业需求,长兴县科技局将以此次推广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先用后转”机制,以校企合作、产才互动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目前在探索两种模式,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成果池,以天能和超威等龙头企业为试点,通过梳理整条产业链所需技术清单,与高校院所对接形成“成果包”,探索在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生态中开展“先用后转”试用;二是以科技大市场等服务机构为主体建立成果池,通过收集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形成县域技术领域成果池,既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更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新资源。
自2021年10月起,浙江就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机制,先后开发“先用后转”保险产品、制定“先用后转”交易细则、开发“安心屋”“供需荟”等应用场景……一套体系化“先用后转”机制已逐渐成形。浙江省科技厅成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先用后转”的一大意义在于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观察磨合期”,在“磨合期”内企业可以切实感受高校的创新技术、对接服务与自身需求是否匹配,从而形成面向未来的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这种创新交易模式既有利于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又能够打破高校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局面,促成更多“细水长流”的产学研合作。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