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科技部工作
王志刚: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日期: 2013年12月02日 16:12      
【字号:

王志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提出,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当前、面向长远作出的重大部署。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深刻认识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相关重大举措,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速提升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就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创新驱动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13亿多人的现代化,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降低对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并联式”发展道路。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发挥好科技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由科技实力的提升带动经济实力的提升,最终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必须加紧落实。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就是要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问题;关键就是要释放出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健全体制机制,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整体发展、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发展的通道,让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进入市场,创造出价值。因此,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关系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落到实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措施。

    (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应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重大举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孕育兴起,新科学理论突破、新生产工具、新就业岗位、新投资热点、新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加快成熟和积累中,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特点。一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关键。创新要素向哪里聚集,哪里就可能成为新的产业和经济制高点。二是市场成为引导创新要素流动的关键力量,金融资本、商业模式等市场要素助推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和配置。产业竞争前移到对创新能力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争夺。三是企业成为配置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全球配置研发链、生产链和供应链,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此大背景下,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全球竞争有了新赛场、新规则,各主要国家都在加紧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期更好地发挥出市场作用,推动创新成果尽快转变为生产力、竞争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对各国而言是同样的,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同时,迅猛发展的全球产业变革与我国的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就可能在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的攀升。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更加自觉地驾驭全球化新趋势,加快健全市场导向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产业变革。

    (三)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作出了积极探索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格局。

    一是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产业技术进步全面加快。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立国家高新区,推广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工作,科技创新支持企业、产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明晰,机制逐步完善,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加快了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4.2万亿元提高到目前的近10万亿元。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新型科技创新力量迅速成长,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30余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数千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形成了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良好创新局面。大量创新型领军企业脱颖而出,一批新型研发组织茁壮成长。创新投入的主体和配置规律更加清晰。2012年,全社会超过万亿元的研发支出中,企业投入超过74%。在市场配置下,企业研发投入专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则更加注重基础前沿研究、人才培养和民生改善。

    三是政策与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初步形成。科技进步法、成果转化法等形成了支持创新的基础法律环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有力地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创新驱动成为地方发展的核心战略,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加强,技术市场交易持续升温,2012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超过6400亿元,是2002年的7.3倍。

    总体来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逐步完善,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大国。但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与把握好全球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的需求相比,我国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还只是初具雏形,仍面临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关键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价值要通过市场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选择、技术要素价格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必须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等工作的引导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能力,大幅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大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自身要成为本行业的创新骨干,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型企业能牵头带领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一起干,做好领头羊,形成良好的创新集群。

    继续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收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基础前沿研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技术路线多样、商业模式多变的重要力量。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活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地方结合各自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工研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鼓励引导应用型、面向产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企业转,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困,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支撑和服务。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提高转制院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和考评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开展双向交流。

    (二)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企业是联系市场和创新的纽带,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在技术创新项目立项上,多听企业意见,在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上,以企业投入为主。完善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探索财政科技投入新渠道,由事前投入扩展为事中和事后补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技术推广应用。在成果评价上,注重科技创新实际贡献,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引导形成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政策的试点力度,深化股权激励分期纳税、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改革试点,总结完善后逐步推广。

    (三)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转移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途径。要进一步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推进创新的根本制度。要完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体制环境,构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体系,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重点领域形成重大专利和标准。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对涉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类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审理,协调整合现有各级法院知识产权庭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知识运用和保护的法治环境。

    加强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合理确定不同主体在成果转化中的定位,深化国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加大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技术市场,鼓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不断提高技术交易质量。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部分地区和行业探索开展商业模式专利审查、授权等试点示范,完善商业模式专利的审查标准、工作规则。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发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场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大对天使投资等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积极投资创投基金,带动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创新型企业。

    三、加强宏观统筹和基础制度建设,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提供良好保障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厘清政府市场关系,完善科技基础制度,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一)打破部门分割,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创新驱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要加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分割,加强科技部门、经济部门、综合部门互动,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整合各部门的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各相关部门要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把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我国原始创新水平。财政科技投入要持续稳定支持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安全的重大基础和前沿研究。各部门在规划制定、项目决策、基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采购等方面,要加强沟通,避免重复。要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二)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要通过科技管理的基础制度建设,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推动科研成果全社会共享。

    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国家科研项目共享系统。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同时提高公开共享水平,应公开的科技报告都要在共享系统中公开,以避免重复申请和重复研究,接受全社会监督。

    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尽快出台科技报告的标准规范,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应按标准提交科技报告。加大科技报告制度的试点和宣传工作,尽早让广大科研人员熟悉、提交和使用科技报告。加紧实施创新调查制度,科技部门要会同统计部门,合理设计统计指标,组织开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监测调查,客观评价和度量国家、重点区域和企业的创新发展进程。

    提高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水平。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办法,健全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三)深化科研评价奖励改革,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良好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形成正确评价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的关键措施。要加快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深化评价和奖励改革,统筹加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等与科研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形成正确的评价考核体系。二是改革科技奖励制度,优化奖励结构、规范程序、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三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重视发挥中青年作用。四是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出和退休机制,更好地发挥院士团体的领军和参谋作用。五是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建设,鼓励独立思考,提倡百家争鸣,着力打造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保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走、同向行,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原载《求是》杂志2013年第23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