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日期: 2017年02月23日 16:34      
【字号: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已经是春节后科技部举行的第八场新闻宣传活动。在座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踊跃报道科技工作,积极宣传科技工作成就,也带来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感谢大家的支持!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科技部黄卫副部长给大家介绍科技部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同志,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二十余家媒体的朋友,感谢大家的光临。

    下面请黄卫副部长介绍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有关情况。

   

    黄卫: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农业部等部门和地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扎实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各项任务,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在推动结构性改革、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等方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文)明确要求,在3年时间内完成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任务:一是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解决条块分割、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二是将近百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优化整合为新五类科技计划,解决分散重复、封闭低效问题。自2014年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各项任务均有序推进,现已基本完成预期改革目标,并在改革中实现了“五新”,即“新的计划体系”、“新的项目形成机制”、“新的管理流程”、“新的制度环境”和“新的创新氛围”,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进展。

    1.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已基本建立并从2017年起开始常态化运行,初步解决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31个部门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商科技改革与发展重大事项,深入沟通,凝聚共识,联合推动相关工作,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大幅度提升;战略咨评委开展的咨询论证工作有效支撑了联席会议的科学决策;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监督评估体系、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等为落实重大决策、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研发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托。

    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我们已经基本建立,并且常态化运行。过去科技计划分散在几十个部门,科技人员来回在各个部门之间申请项目,难免造成重复立项。现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所有的科技计划都在这个平台上运行、管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效率,避免了资源配置的碎片化。我们还成立了战略咨评委,就是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咨评委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重大任务部署等提出咨询意见,交30多个部门的部际联席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和决策。

    2.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工作基本完成,正在从源头上解决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已整合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新五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人才专项。与改革前相比,国家目标导向的科技计划更加有效地瞄准重点领域、聚焦重大任务,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立项门槛明显提高,立项数量大幅减少,资助力度显著增强。

    3.组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推动政府部门转变职能。通过竞争择优方式遴选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农业部所属7家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造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7家专业机构已全面承接具体项目管理工作,按照统一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流程较好地完成了2016年度立项工作,也为政府部门从具体项目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要组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我们建立了新五类的科技计划体系,但传统过去所有项目的实施、管理都是由政府部门在做,现在政府的精力主要抓规划、战略和重点工作,项目的具体管理由组建的专业管理机构承担,政府就从具体项目的事务性管理转到宏观战略的规划上。

    4.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出了一揽子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举措。按照“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要求,鼓励科研单位“组团”申报项目,打破科研“小圈子”,促进创新大协作;推行“预申报+正式申报”,减轻科研人员申报负担;严格执行专家回避制度,评审专家通过统一专家库随机抽取,继续推行视频答辩评审,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环境;一个指南方向不限定支持一个项目,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自主权;从立项、实施到结题验收的全流程公开透明和痕迹管理,实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

    我刚才说的项目管理改革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非常丰富,每句话其实都是一个新制度或新措施。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指南方向不限定支持一个项目,过去我们一个研究方向就设一个科研项目,大家来申请,申请和评审结束后,就按照这个立项项目提出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但是科学研究其实有不少领域是很难预定和设定路线并按照这条路线一直走到底的,通常在科学研究中会有新的发现和调整。我们在这次改革中,同一方向不限定支持一个项目,对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同行专家评审结果接近、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申报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他们可以按照各自的技术路径去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

    5.以人为本,在“放、管、服”中深化科研资金管理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关部门起草并由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文),与已出台的政策组合发力,在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劳务费支出、间接费用分配、结转结余资金使用、差旅会议费标准等方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去除繁文缛节,减轻科研人员经费管理方面的负担,切实解决科研人员反映的突出问题。

    6.在改革中完成“十三五”重点任务布局。按照新五类科技计划体系谋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研究形成了15个项目的立项建议和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经中央审议通过。民口10个重大专项2016年度重点任务已完成部署。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专门设立了面向重大专项成果转化的子基金,规模达到100亿。重点研发计划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健康中国”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2016年立项实施1300个科研项目,涉及中央财政资金320多亿,当年拨款额130多亿;2017年度指南也于去年10月份公开发布,拟支持项目数约1000个。与改革前相比,项目数量减少了约50%,平均资助强度增加约54%

    目前,新时期科技改革的主体架构和主要政策已基本建立,新科技计划体系已初步成型,改革成果得到了科技界基本认可。2017年是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新科技计划体系运行的第1年,下一步要把工作重心从全面深化改革转移到实现引领性发展上来,抓落实、补短板、求实效,释放改革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培育更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我简要的给大家先介绍这么多,看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刚才黄卫副部长介绍了有关情况,特别是从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的建立,科技计划优化整合,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组建,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举措,“放、管、服”中深化科研资金管理改革,“十三五”重点任务布局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有关情况,内容十分丰富,大家十分关心,感谢黄卫副部长的介绍。

    下面进入到提问环节,特别是关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下面媒体朋友大家就关心的问题可以进行提问。

   

    科技日报:2016年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新旧计划体系衔接、新机制磨合的关键之年,回顾这一年的计划管理改革工作其中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2017年围绕计划管理改革将出台哪些新的举措。

    张晓原:201412月国务院发布64号文件,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正式启动,受到科技界广泛关注,每年取得工作进展以后都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在座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就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报告。当时64号文规定的,改革要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到2017年以后要求按照新的体系运行,按照新的制度进行管理。黄部长已经做了比较全面的新闻发布,我再补充一点信息,整合主要从两个角度,以前说的分散重复也是指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整个科技工作的管理决策层,科技管理工作涉及到40多个部门,原来各个部门负责对本行业相关的科技工作进行决策管理,部门之间沟通比较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但是现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密切;另外科技计划的渠道层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各个部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年代设立了近百项科技计划,每一个计划设立之初都有它特定的历史使命,但在实施过程中每个计划都在不断地充实和扩张,慢慢就会形成交叉重复的情况。

    这次整合也是从两个角度做的,一是管理层面要打破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二是支持渠道层面整合原有的各类科技计划,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各个部门全部参与进来,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管理层次上联席会议已经建立起来,并常态化运行,一系列关于科技发展重大的任务安排决策都是通过联席会议,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共同研究,共同论证,形成共识,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报批以后开始组织实施。从计划角度来讲把一百多项科技计划整合成新的五类计划,每一项计划都有功能定位,现在基本完成。2016年最后一次部际联席会,31个部门共同参与,对工作进展做出了一致的判断,即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下一步的工作将从全面深化改革转入到全面支撑“十三五”的科技发展工作,包括中央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等。在新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以后,下一步的难点主要是如何找准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快速组织科技资源进行相关部署。包括如何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精准的判断,超前部署,如何在多个部门共同协商的平台上做到这一点。不同部门的诉求不一样,但毕竟国家的财力有限,我们把不同行业极其重要的东西跨行业进行筛选,确定出优先顺序,这是非常难的事情,一个领域里确定出轻重缓急相对来讲容易,但跨行业比较难,无论是紧急部署重大任务还是超前部署重大任务,如何在这方面权衡利弊得失,新旧计划体系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在新的计划体制下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各方面都比较认可的重大任务部署机制,这套新的计划体系就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科技计划申报指南是科研人员都非常关心的一个文件,改革之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都有哪些新的改进?我们都很关心深化科研资金的管理改革给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或者举个例子,比如有哪些繁文缛节现在已经去除掉了。

    张晓原:这次改革是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重点工作是两个层次,一个是跨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另一个是把一百多项原有计划优化整合成现有的科技计划。与此同时,科技部还会同相关部门,包括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卫生计生委、农业部等,结合计划管理改革,在项目管理层次上也相应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广大科研人员的切身感受更加直接。回到你提的问题,指南编制与发布方面我们也是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具体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围绕“十三五”期间主要支持哪些领域科技创新活动和重大研发活动,先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过程也是通过统一的平台,科技部代表联席会议的31个部门,面向各行各业和地方集思广益,差不多几万家科研单位参与进来,这是自下而上。重大研发任务需求征集上来以后,紧密围绕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包括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健康中国等,把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跟需求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每一个重点专项里涉及到一系列的重点研发任务,这是指南发布的基础,以前这些工作各个部门各自做,现在统一做。

    第二是编制指南过程中由各个部门共同推荐专家,指南编写专家不再由各部门组织各自的专家组,而是由参与实施方案编制的相关单位共同推荐专家,形成一个指南专家组,专家来源多元化,各个部门基本认可。编写中既严格依据实施方案,又充分听取各方面,特别是行业部门和地方的意见。

    第三是过程公开透明。所有的指南在正式形成前,都要提前两个月上网公开征求意见,一是听取广大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让科研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领会指南内容,并提前组织优势团队进行准备。之后编写专家组吸收采纳合理性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才最终形成正式指南。

    第四是引入评估机制。科技界经常反映某些指南为一些团队量身定做,我们在之前的工作中不断试图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次改革在这方面也是下了工夫的,我们聘请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对指南与专项实施方案在任务和指标等方面的相关性、指南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政策要求和研发计划管理制度的相符性进行分析判断,并对指南内容是否存在技术路线过于具体的问题、指南之间及与以往年度已立项任务之间是否存在交叉重复现象等进行筛查。从而有效杜绝指南研究内容为特定团队量身定制的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不同专项之间研究内容交叉重复的老大难问题。

    第五是加强信息公开,包括公开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这个以前没有做过,对指南编制专家组来讲是一个挑战、激励和约束。主要以上五方面的举措,从科技界反映来看还是相当好的。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放权这件事,我用预算科目调剂权说明。每个项目都是按科目编制预算,一部分钱拿来买设备,一部分拿来买科研试剂,一部分用来委托测试等等。项目立项以后科目之间的调整以前要报到科技部和财政部,没有获得批准,审计部门审计的时候就会判断是违规支出。现在预算科目调剂权放给科研单位,课题组将调整科目申请报给本单位,本单位认为合理的就可以自行批准。审计的时候只要单位批准科目之间进行调整,就认为这是合规的。 

   

    经济日报:黄部长发布的时候提到“十三五”重点任务的布局,其中提到了与改革前相比这个项目数量减少了50%,平均资助强度增加54%,这个变化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张晓原:以前各个渠道分散,多头申报的情况大量存在,科研人员对这个事情也是满腹牢骚。有人反映三分之一的时间申报项目,三分之一的时间参加评审,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科研工作,这虽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项目申请渠道和数量都很多,这次优化整合以后较好的解决了重复申报问题,这是一方面的因素。

    我们刚才介绍的都是计划管理改革,即通过竞争择优发指南的方式支持研发活动,实际跟这个配套的还有一个改革,就是关于稳定支持经费的改革。在计划改革、优化整合的同时,中央财政稳定支持科研单位的投入强度也在大幅度增加,要比科技计划投入强度增加的幅度还要多,稳定和竞争之间的结构性优化就带来了积极的结果。以前我们经常通过科技计划渠道经费来稳定科研队伍,现在用于稳定支持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增加以后,这笔经费根据科研单位人员数量一次性核定,拨到科研单位,具体资助什么项目主要是由科研单位自己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稳定队伍,主要通过稳定经费的渠道给予支持,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主要是资助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项目,包括对整个科技未来发展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所以说,改革以后,但就科技计划来看,项目数量大大减少,主要是小项目少了,这也是这次改革的目的之一。

      

    黄卫:我补充一点你们没有提的问题,说到2017年的重点工作,有一点我们也在谋划,就是让更多的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到科技研发活动中。我们很关心公平、公正,为了确保用好中央财政科研投入,这两年采取了很多改革举措。但仅仅依靠中央财政投入来支撑建设科技强国这个钱就太少了,建设科技强国、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凝聚到全社会的科技力量。这个力量是多方面的,但有两方面非常重要,一方面是人才,把科技界的人才凝聚到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里;另一方面是财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投入如果能带动社会资金1000亿,乃至3000亿,国家科技进步发展就会大大加快进程,社会投资得到的回报会大大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企业可以从中得到科技的红利,科学技术进步的红利应该是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的动力,这个也是现在科技部党组非常重视要做的一项工作。

    虽然你们没有提这个问题,我说出来跟大家讨论,大家帮助我们推动和呼吁全社会支持科技的发展,支持科技的发展一定在科技发展中能得到更多的回报,不仅是国家的,也包括企业。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告一段落,科技部近期举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也感谢大家对科技工作的理解和帮助。同时我也借这个机会预告一下,“两会”期间万钢部长将出席人大的记者发布会,希望媒体朋友可以踊跃参加和宣传,再次感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