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科技部出席新闻通气会。
为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任务措施。为了帮助媒体朋友们更好地宣传报道《意见》的有关内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推动科技界转变作风、改进学风,今天我们召开《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新闻通气会。今天的通气会邀请到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司长戴国庆先生、副司长冯楚建先生以及中国科协调宣部的孟令耘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意见》的有关内容和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首先,有请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司长戴国庆先生介绍《意见》的出台背景、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戴国庆: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通气会。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科研作风和学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科研领域的作风和学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科技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作风学风建设摆在事关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会同各有关部门针对引发作风学风问题的原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作风学风和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一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中办国办文件印发,对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二是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起草《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中办国办文件印发,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三是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等深入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行动,扭转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评价制度。四是开展专项行动,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开展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检查瘦身、信息共享等7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效果。五是严肃查办违规案件,“零容忍”净化学术风气。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科技界转变作风、改进学风,根据中央领导的要求,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中央批准,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并向社会公布。
《意见》起草过程中,我们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正向引领。在党的领导下,科学家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中形成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独有的精神品质。《意见》强化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在全社会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爱国情怀、责任使命,凝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在充分肯定我国科技界作风学风主流积极向上的同时,针对当前一定程度存在的浮夸浮躁、弄虚作假等现象,以及《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等事件暴露出的科研不端等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具体举措,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要求构建长效机制,汇聚各方力量,推动作风和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提供良好政策保障和舆论环境。
《意见》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若干重点措施,概括起来为四个方面:一是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提出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二是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求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明确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等要求。四是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环境。强调要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意见》对新时期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完善我国良好的科研生态,鼓励科学人员潜心研究,勇攀科研高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一步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将会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确保《意见》提出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谢谢大家。
吕静:下面是提问时间,各位媒体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中国科学报记者提问: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报记者。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意见》出台的背景细节以及《意见》有哪些突出亮点或者是特点。
戴国庆:今天出台的背景可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有传统。广大科研人员在学风作风建设上有优良的传统,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包括两弹一星的精神,像载人航天等等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宣传和弘扬,进入新时代需要把这些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第二,有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放在了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对加强科技界的学风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对学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都是我们这次出台《意见》需要遵循的指示。第三,有差距。现在科技界学风作风建设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评价的导向不够合理,还有一些管理制度也还不够完善,严肃惩处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弄虚作假、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些现象不治理的话会破坏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也不能适应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
出于这些考虑,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着重提出了具体的举措,体现在特点方面也有几点。第一是层次高。首先是中央高度重视,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于学风作风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作风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明确了具体的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科研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第二是内涵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传统优良作风的基础之上,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新的阐释,提出了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是我们第一次对科学家精神做了全面概括。第三是措施实。《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措施,有些措施比较具体,比如说严禁违规将科研任务转包给他人或分包给他人,不能以项目实施周期以外的成果和不相关的成果冲抵交差,论文和科研成果发表之后的一个月之内要将所涉及到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以及原始资料交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留存备查。每一位未退休的院士只能在不超过1个院士工作站里兼职,退休的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规定。同时,在科技项目、奖励、人才计划、院士增选等评审活动中不能打招呼、走关系、投感情票、利益票、单位票等等,如发现还要采取措施,比如说取消参加评审评奖的资格,同时还对人才提出不能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挖人,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挖人才,这些举措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也是我们这次《意见》发布的特点。
吕静:刚才戴司长把文件的特点归纳了一下。《意见》层次高、内涵新、措施实,不仅有继承性也具有开创性,是新时代第一个把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凝练的文件,非常具有开创性,特别是饱含了时代性,希望媒体朋友能帮我们更好地把文件的意义充分宣传好。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文件首次凝练概括了科学家的精神,请问一下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和力度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什么手段实现它。第二,关于学风作风建设,1年3年分别提出了目标,大家都知道科研学风作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实现的基础,可能有哪些配套措施让这个好政策落好地。谢谢。
冯楚建:我们研究起草文件的时候也在考虑,因为学风作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在设计文件的时候专门提出了分阶段目标,按照1年和3年来设计,这个目标设计起来对我们执行落实来讲还是有难度的,但我们也看到目前还是有较好基础的。中央对学风作风问题非常重视,特别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学风、转变作风的政策文件,一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去年6月就在这个地方开了通气会;二是《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也就是三评改革文件,这个文件的核心就是怎么样树好风向标,发挥好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三是《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管理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当时由李部长对外宣布的,核心是着力于为科研人员减负。不仅仅是这些文件,还包括之前出台的其他相关文件,包括目前我们正在推动实施的《科技进步法》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等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核心点就是建立以信任为前提、以诚信为底线、以评价为导向、以监督为保障的科技创新生态和政策体系,这些都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改进作风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科技部在具体工作层面上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清理四唯。这项措施广受科研人员的欢迎,清理四唯也是针对影响创新环境良好形成的突出问题开展的非常务实的行动,由五部委发文推进实施。教育部把四唯拓展到了五唯,增加了唯帽子。反映出各部门和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于这项具体行动的广泛认可。二是分类评价。中央发布了有关人才分类评价文件,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措施中对分类评价问题做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核心就是要突出创新的质量、贡献和绩效,这是非常重要的,确确实实切中了当前科研工作、科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症结。三是松绑减负。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科技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在松绑减负、放权让利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放宽成果转化收益个人分配比例等,让科研人员享受更多的利益。实施减负七项行动,打破数据孤岛,破除检查多、报销繁等问题,取得很好成效。
我们也要看到,学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风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也包括在座的媒体朋友。作风建设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一是抓落实,确保文件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监测,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监测跟踪,了解一下学风作风建设的变化情况。三是抓评估,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独立评估,针对某一个区域、某一个领域、某些特殊群体分析判断评估学风作风到底产生了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四是抓督办,对出现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违背科研伦理、学风作风不正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查办。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文件发布之后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让文件的目标和措施得以落实和实现。
戴国庆:做一点补充,学风作风大家感到怎么叫做好转。首先,作为科研工作者来讲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小时候我们都有当科学家的梦想,十有八九都有这种想法,科学家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严谨求实诚信的代表,每个人都向往。如果大家心目中都应该向着这方面的目标作为职业追求,学风作风就已经是好的了。在科研工作者的内心来讲,要把诚信作为最根本的要求。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如果没有诚信,所产生的数据都不可信,前人的成果也变得不可信,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来讲是不牢靠的。每个人都要把诚信作为内心的自觉,最终体现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贡献,承担国家急难险重的任务,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大家也会对科研工作者给予高度的认可。
吕静:两位领导都谈到一个问题,学风、作风的明显好转怎么看待,一个是科研工作者能受人尊敬,成为社会向往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科技工作能不能做出成绩,能不能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持续长期的发展,同时能不能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关键性作用,要看软环境建的好不好,软实力、软环境的建设是我们这个文件着力要推动的事情,很大程度上需要媒体朋友帮我们一起呼吁,共同努力。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这一两年中国科协搞了一系列的座谈会谈科学家精神,我们也做了很多大篇幅的报道,现在上升到两办下发文件的高度,可见科学家精神在今天的新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等里面肯定包含科学家精神,今天我们把科学家精神单独拿出来,在这么高的层次上,在全社会弘扬,它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特别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需要阐释清楚,请在座的领导阐述一下这个精神所在。
孟令耘:感谢各位媒体。我们在起草文件的过程中也反复在琢磨这个问题,如何定义和阐释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精神内核就是文件中阐述的十二个字,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什么要叫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的科技形势和对内对外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新变革,我们必须要在以往两弹一星、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等特定的科技工作者群体的精神上进行深度的凝练、升华,形成在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其实是创新、奋斗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观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起草文件中也在琢磨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中间有什么区别,可能有很多人对这两个词有混淆。我个人理解,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实际上它们的内涵有非常大的不同。“科学”这个词儿是从西方舶来的,中国关于“科学精神”一词的提出最早是1916年由任鸿隽学者提出来的,他发表了一篇《科学精神论》的文章,称“科学精神为科学发生之源泉”,提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我们解释科学精神的时候,主要内涵也就是以求实、创新为科学精神的核心诉求,这是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的普适价值和基本职业操守。
而科学家精神,我们认为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的精神内涵。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其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科技工作者身上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是有些差别的。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赋予中国的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用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信仰、学识甚至青春和生命,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成为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塑造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高度关怀科技工作者。总书记对科技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已经包含了对十二个字科学家精神内核的阐释。举几个例子,比如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还强调“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靠单打独斗很难有大的作为,必须紧紧依靠团队的力量集智攻关”,强调“要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导,更重要的是昭示了对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我们认为,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既兼容并蓄了世界科技文明,同时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精华蕴藏其中,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吕静:刚才孟令耘处长就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给大家做了特别好的科普,从他的介绍中,我真的感受到了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科学家精神真的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一方面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科学家精神,让科学事业可以更加蓬勃发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树立良好学风作风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整个过程当中政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戴国庆:科研领域的学风作风建设,既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科研人员自身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讲也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比如,我们的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有些评价考核的体系需要完善,包括奖励激励制度都需要不断地完善,概括起来讲:一是强化服务,二是发挥好评价的引导作用,三是减负,给科研人员宽松的环境,当然我们也要加强监督,这是政府的职责。
从强化服务来讲,政府职能转变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服务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职能,意思是要减少对微观科研活动的直接干预,政府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从政策层面发挥好指导作用,同时提供好服务。
还要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经费支配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要有宽松的环境,同时要给科研人员更多的保障,使他们能潜心研究,这是在服务方面。同时在项目形成的机制方面,为什么有的时候急功近利,因为要争取资源,多拿项目,政府在项目管理上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政府资源的配置不能全部都是竞争性的经费,还需要有些稳定支持的,对于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要有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说基础研究的要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对于竞争性的经费就需要有些好的机制,面对国家重大任务可以采取定向委托的方式支持,各种方式都需要有一种合理的机制来配置。同时也要避免打包、拼盘的现象,总之符合科研活动的规律。
第二是引导方面。评价是指挥棒,我们出台了三评改革的文件,对于科研机构的评价,对于科研人才的评价都有新的改革举措,这些评价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取向,比如说看重论文的数量就要千方百计的多发论文,甚至有的水平不高的文章也要发,不成熟的也要发,这就是导向,比如说学校晋升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时候要看你的项目数量和经费多少,大家就会一窝蜂的申请项目,职称、项目经费、项目数量看重了之后,大家都会往这方面争取资源,可能会影响到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不能静下心来搞研究。评比和评奖活动要减少,破除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能只看头衔的高低、项目的多少。科研人员一出校门就开始了往副教授、教授往院士的路径发展,很多科研人员的设计就是这样的,发展的目标基本是沿着帽子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科研成果方面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这当然是比较直观浅显易懂的说法。在帽子下面我们更看重的是科研成果和科研成就不断地提高。改革评价制度就是要把他引到这个方面来。
第三是减负。这两年我们对整个科研人员的减负提出了七项行动,包括从表格、评审等等。机构改革之后,科技部成立了监督司,负责监督检查工作,每年年初制定一个统一的监督评估工作计划,各个口上需要做的监督评估工作都要汇总到我们这里,我们要对计划进行统筹,经过部里批准之后统筹实施,各个口上不能自己随意进行检查。另外我们还要跟相关部门,比如说中科院、教育部、基金委这些部门的检查进行统筹。通过统筹,减少了对科研活动的干扰,这也是我们减负的一个措施。
加强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把所有科技计划的申报都纳到这个平台上来,科研人员可以少跑腿,材料一次报送,避免反复多次报送材料。信息共享,包括监督检查的信息共享,各类监督检查结果,过去谁检查结果就在谁手上,这些数据和结果以后都要纳到平台上,所有需要知道申报人或者申报单位过去记录情况的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到。
第四,监督检查方面当然也要强调零容忍的态度,如果发现有失信违规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包括之前发生的《肿瘤生物学》杂志集中撤稿事件,还有科研领域发生的其他违规事件都要查处,而且我们查完后要把严重失信行为数据记录到数据库里进行共享,将来这些信息不光科技系统内部,跟其他部门和地方都是共享的,形成全国一盘棋。政府部门考虑多方面发力,真正转变和改进科研学风作风。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看到《意见》对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进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提出这个是基于哪些考虑?
戴国庆:谢谢你关注到《意见》里对媒体的要求。创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学风作风,需要多方努力。除了政府、科研人员自身,舆论宣传也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媒体宣传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学风作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各类媒体通过宣传科技界的模范典型,报道科技的成就,开展科学技术普及等等工作,为我们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意见》进一步提出了要求。第一,希望大力宣传正面的典型,挖掘科学家的精神财富,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全社会重视科技、支持科技、投身科技。这些年来在科技界涌现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如黄大年、李保国等优秀代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的科学家群体。希望通过多宣传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以及科学家群体,能树立模范榜样,弘扬正能量,让全社会感受到科学家的精神力量。
第二,希望能创新一些宣传的方式,现在可以利用影视剧、微视频、微博等以及生动形象的方式,让人民群众理解科学家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第三,希望主流媒体主动发声。我们也发现,有些网络媒体包括自媒体,在宣传报道科研成果的时候有些不实的现象,不够客观,不够准确,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报道的话是需要做深入细致调研工作的,有些自媒体比较着急,有些没有形成定论的,没有形成成果的就提前报道出来了,在社会上会产生一些误解和负面的影响。我们希望媒体朋友能跟我们一起主动发声,为科研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欢迎新闻界和媒体朋友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舆论监督。
吕静:谢谢!如果大家没有其他问题,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科技宣传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