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下午,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四位科学家代表,请他们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这个话题,与大家作个交流,来谈谈他们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这四位代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先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守亮先生,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郭少军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四位代表介绍一下自己,首先有请姚院士。
我叫姚檀栋,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家一听到青藏高原,就知道这是一个研究高寒地区各种现象的地方,我是研究冰川和环境变化的。冰川和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气候变暖是全球问题,所以我是从冰川和环境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以及影响。我们最近在组织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我作为首席科学家推动国家专项,已经开始了一年多,现在继续往前推进。谢谢大家。
谢谢姚院士,下面有请袁亚湘院士。
主持人好,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叫袁亚湘,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也就是华罗庚、陈景润、吴文俊、冯康老一辈非常著名的数学家生前所在的单位,我是研究最优化计算方法。大家知道,优化法在数学上就是一个函数求极小,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存在决策的问题都是优化问题。当年华罗庚在全国推广的优选法,叫0.618法,就是一个特殊的优化方法。任何存在决策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优化问题,特别是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很多问题都归结到参数的选取、如何做决策,包括无人机的轨迹设计等等。所以,在新的时代,优化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谢谢大家。
谢谢,下面有请霍守亮先生。
大家好,我是霍守亮,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水环境基准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主要是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战略目标,开展污染防控的相关技术、基准标准以及环境管理政策相关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支撑了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和政策,以及污染防治相关的工作。今天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代表,也可以说作为一名环保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与广大媒体朋友们一起交流。谢谢大家。
谢谢霍老师,霍老师是八零后。下面有请郭教授。
大家好,我是郭少军,来自北京大学,是一名教师。我主要从事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所用的关键材料,主要是做燃料电池和氢能方面的研究,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燃料电池很简单,是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这个反应很简单,但实际上做的时候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设计高效的催化剂体系,能够驱动这一反应的进行,从而来提升整个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还有使用寿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创新,来解决目前燃料电池氢能方面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