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吕静,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积极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国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科技部一直致力于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连续8年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
今年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第9年,在保持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原则基础之上,科技部组织国内优势力量,完成了2020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包括“南极冰盖变化”“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以及“全球城市扩展与土地覆盖变化”三个专题报告。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是向社会公众与行业部门公开发布上述三个报告的有关内容,并借此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遥感科技界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传递中国科技界对践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我先介绍一下参加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主任王琦安先生;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先生;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副主任、“全球城市扩展与土地覆盖变化”专题报告责任专家、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柳钦火研究员;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报告编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吴炳方研究员;
“南极冰盖变化”专题报告编委会执行主任、武汉大学王泽民教授。
下面请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先生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有关指示精神,科技部自2012年起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系列报告,此项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坚持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致力于提供独立、客观、科学的决策支撑。这是科技部推进绿色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遥感科技界服务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
在过往8年的基础之上,本次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聚焦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议题,围绕“南极冰盖变化”“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全球城市扩展与土地覆盖变化”三个专题开展了遥感监测与科学分析。报告编制过程中,国家遥感中心联合了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组织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山大学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并特别注重吸收国家科技计划及相关部门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使用了海洋、高分、资源、气象、环境、极地等卫星的观测数据,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年以来,在以徐冠华院士为组长的顾问组,和以郭华东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的悉心指导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组织召开各类研讨咨询会20余次,涉及多领域知名专家200余人次,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此也向参与年报编制工作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三个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第一个专题,南极冰盖变化专题。大家都知道,南极冰盖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大的冷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今年,年度报告工作首次将该专题纳入到发布系列。该专题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生产了全球首个长时间序列全南极冰架崩解逐月精细观测产品等数据集,分析了南极冰盖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鹅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了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进一步研究南极冰盖稳定性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该报告的主要结论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本世纪以来,南极冰盖表面融化显著,融化面积占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9%,融化多分布于南极冰盖边缘及南极半岛地区,且呈现增加的趋势。预测未来,南极冰盖表面融化将会持续增加,尤其是在西南极和南极半岛地区,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将会变得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