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日期: 2022年03月08日 14:46      
【字号:

  主持人:大家好,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现在开始。今天,大会新闻中心邀请了三位部长接受大家的采访,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下面,我们请今天的第一位部长——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王志刚: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这是王部长自2018年以来第四次在“部长通道”上接受大家的采访。下面,请大家提问。

 

  总台央视记者: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请问王部长,在加强基础研究、完善项目经费管理,以及加强促进科研人员创新、激发他们创新能力等方面,科技部将如何发力促进相关政策落地见效?谢谢。

 

  王志刚: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非常好。过去一年,科技工作推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数据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在产出方面,推动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的同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7万亿元,大大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我国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达到了去年的第12位,提高了22个位次。

  刚才你提到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这确实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主线。政策是导向,政策是动力,政策也是保障。我们今年要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任务,必须把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这项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扎实落地从几个维度来做。

  一是,从综合集成、系统部署来抓扎实落地。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有一系列重要部署,1月1日发布了新的科技进步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要求,还有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等,这些作为顶层设计,我们要加强综合集成,系统部署,把整个要落实的任务列出清单,抓好落实。

  二是,要抓重点抓落实。我们要抓住一些重点工作,包括你刚才提到的加强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是拓展科学的认知边疆,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是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的逻辑起点。在这方面,我们把基础研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去年,取得了一些像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以及煤制油这样一些基础性的成果。

  要围绕“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开展攻关,这也是我们今年落实的一个重点。这使我们的科技能够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保证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水平。

  要优化创新生态,在创新环境上来抓落实。刚才我提到科技进步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在政策、法律方面,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以科技人员为中心,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重点来推动落实。

  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来抓落实。科技的活动主要是人的活动,需要一批掌握着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投身科技、热爱科技,并且在科技上大有作为,包括怎么把战略科学家团队用好,还有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当然也是科技的未来。这方面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让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开辟了专门的青年科学家项目,让他们能够早有机会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一展身手,推动国家事业和个人成长共同进步。去年我们和全国妇联一起发布了支持女性科学家投身科技工作的措施,让女性科学家在青年项目申请中适当放宽年龄限制。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刚才大会主席团也向广大妇女同胞致以了节日祝贺。我想在这里借这个机会,向全国的女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祝你们在科技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

  三是,要各方形成合力来抓落实。把各部门、地方、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放大能力,“1+1大于2”,在科技方面聚集千军万马,一起把中国科技事业推向高潮。抓落实需要我们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抓落实最后检验的效果,就是要能看到通过抓落实有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涌现出来,让广大科技人员有更多的满意和获得。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王部长您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一直是各方面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问,科技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谢谢。

  

  王志刚:谢谢。企业是市场主体,我们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必然要成为创新主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在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创新贡献上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在创新决策、创新组织、创新投入、创新成果的转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从投入方面来看,去年整个全社会研发投入是2.79万亿人民币,其中76%是企业投入的,这个投入强度非常大。二是在创新成果的转化方面,刚才讲3.7万亿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其中90%来自企业。三是在研发组织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9%是由企业牵头或者企业参与的。同时,高铁、5G、核电、新能源汽车以及科技冬奥、抗疫,很多都是企业在其中发挥着牵头或者主力作用。同时还有一个趋势,原来企业更多的是技术改造,现在在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企业也逐步成为主力。

  下一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科技部以及国家要持续做好的一件事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科技企业要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关键力量。要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科技项目,让企业能够有更好的政策环境。要引导企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要求,既考虑国家导向,也考虑企业发展,也考虑市场回报,在这几方面能够实现共赢。要鼓励企业聚集更多的人才,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牵头作用,能带着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一起来搞创新。

  要强调的是,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大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作为创新的主体,只要自己能够有这个能力,就会在国家层面上提供机会。对科技型大型企业,重点是怎么样牵好头,怎么样当好盟主、当好链长。对中小企业,重点是怎么能够在科技创新方面、在专门产品方面有自己的特长,通过科技创新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要通过国家高新区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家高新区从中关村开始,已经发展三十多年,发展数据非常可观。刚才讲企业占整个全社会研发投入76%,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50%。在国家高新区里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将近3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还有一些数据,说明高科技企业必然产生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共同关注,共同为高科技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王部长您好。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在对外合作交流上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请问,未来科技领域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会有哪些考虑?谢谢。

  

  王志刚:谢谢你的提问。科技发展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交流合作,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科技的开放一直走在国家开放的前列,未来科技开放合作仍将走在前列。

  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我们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与了涉及科技的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在这些机制下,通过科技交流、学术研讨、项目合作、课题研究等形式,在产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抗疫方面,我们与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南非等17个国家,围绕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研发等开展了很好的合作。过去一年,我们又新签了21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注重民间科技合作。推动大学之间、企业之间、科研单位之间、地方之间开展科研合作,包括项目合作、人文交流等。去年一年,我们接待了外国青年科学家3500多人次。

  这些构成了我们科技对外开放的格局,同时我们还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在人民健康、抗疫、生态环保、能源等多个领域同时推进开放合作,使中国科技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也能够对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各国科技也能为我们所吸收,大家相互学习、共同借鉴,最后共同进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科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贡献。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部长您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科技部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攻关,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科技保障。请问,最近攻关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何部署?谢谢。

  

  王志刚:谢谢你的提问。中国能够成功控制疫情,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2020年3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国务院联防联控科研攻关组时提出,疫情防控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我们始终坚持五大方向开展科研攻关,五个方向包括疫苗、药物、检测、动物模型和科学溯源。

  在疫苗方面,原来有3个灭活疫苗、1个腺病毒载体疫苗附条件上市,今年又有1个重组蛋白疫苗附条件上市。还有2条技术路线取得积极进展,一个是mRNA疫苗,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另一个是DNA疫苗,也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这都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用他们的水平、操守、奉献和执着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药物研发方面,1个中和抗体药已经附条件上市,还有3个小分子药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另外还有一些中和抗体药、小分子药、中药,都在积极研发中,表现出很好的前景。现在病毒变异很多,一会儿是奥密克戎、一会儿是德尔塔,能不能有一些广谱的药对付冠状病毒或者新冠病毒?也在积极研发。另外,现在我们打针才能接种疫苗,能不能通过鼻喷式、吸入式的方式来接种疫苗?这项工作也在研究中,现在有很好的进展。

  在检测方面,最快可在30分钟内完成样本检测,一个集成检测系统一天可以检测20万份样本,能力大大提高。

  从科技部工作来讲,我们是科研攻关组组长单位。这次抗击疫情,科技一定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科技的手段越多,方法越多,我们防控的方案就会越丰富,越有针对性,越科学。同时我们还在做一件事,就是积累科技上的一些手段和工具以及产品。比如,2003年SARS出来的时候,很长时间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这次新冠肺炎出来以后,7天就知道它的病毒基因图谱,又过7天就拿出了检测试剂。等新冠肺炎疫情过去了,我们留下什么?留下来的是,怎么做好平时的防疫、怎么在疫情突发的时候及时有效转换的能力和机制,以及留下一批团队、技术、平台和国际合作伙伴。这些都将使得我们今后再遇到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时,科技抗疫手段方法工具箱会更加丰富。这点请大家放心。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