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专题专栏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2014年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介绍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15年01月09日       
    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并完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网络体系,研发诊防治产品、改进治疗方案和预防控制策略,为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发病率、病死率(三病两率),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2014年度传染病专项资助课题共5项成果获奖,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我国首次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 年4月,一种新型流感突然在全球暴发流行,传播迅速,来势凶猛。我国13亿人面临严重威胁。正值我国建国60周年大庆,如何有效防控,对保障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十分关键,意义重大。
    该团队与世界科学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科研竞争,采用“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新思路,取得了八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和全球的疫情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为首的第三方为本成果进行了系统评估,其结果表明,本成果的八项国际第一的研究成果大幅度降低了我国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了2.5 亿人发病和7 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降低5倍;社会收益约2000多亿元;成本收益比:1 元VS 7.5~10.84 元。我国始终没有像其它国家那样宣布卫生紧急状态,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增长,保障了国庆60 周年等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
    上述科研成果均发表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杂志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新药证书11 个。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批准国家流感中心成为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这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合作中心。通过本项目研究建立的突发传染病综合技术网络体系在2013年我国H7N9禽流感疫情以及西非埃博拉病毒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研究由传染病重大专项等10多课题承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9家单位完成,主要完成人46名。
    二、功能核酸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本项目紧密围绕核酸传感器在复杂环境生命体系中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受到限制这一关键问题,以核酸适体等功能核酸为分子工具,从无机纳米材料荧光信号转换、核酸分子循环/链锁生物反应放大检测信号及核酸表面邻近杂交提高信背比三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核酸传感器信号转换与放大新原理与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核酸探针难以满足复杂、痕量生物样品高灵敏检测这一难题。为解决疾病诊治及生化威胁预警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新手段;在国际核酸传感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推动了我国生物传感领域的发展。
    利用我们构建的酶联寡核苷酸检测法(ELONA),能够在数十分钟内检测到含量低于22.5pg/mL的丙肝病毒核心蛋白,对丙肝病人血清中核心蛋白的检测阳性率可达93.4%。
    三、组织免疫微环境促进人肝癌进展的新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组织免疫微环境可显著影响肿瘤的进展,是肿瘤防治的重要靶标。但以往关于肿瘤免疫的研究通常是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并集中于免疫抑制。本项目结合肝癌临床样本和实验模型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肿瘤可利用免疫细胞在组织中迁移/分化的时间与空间特性来对其进行动态教育,使免疫细胞在肝癌组织的不同区域呈现出独特的分布和功能;除了免疫抑制,肿瘤还会利用“免疫活化”来帮助其进展;并鉴定出多个组织微环境中调控免疫和肿瘤细胞功能的重要分子。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以新的思路来理解肿瘤免疫编辑机制,并为通过选择性调控“免疫微环境内容”来恢复或重建其抗肿瘤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四、多功能分子成像肿瘤诊疗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提出了快速大规模可控合成金属纳米粒子(如磁性纳米粒子,量子点,上转换荧光磁性纳米粒子)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修饰及与抗体偶联的技术方法与工艺,创新性设计和研发了多种纳米粒子标记抗体的系列纳米探针;实现了恶性肿瘤关键分子靶点的在体、定位、定量可视化,为恶性肿瘤分子水平早期发现、定性判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诊疗一体化探针,构建了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递送载体平台,可以高效携带反义核酸、siRNA、Micro RNA、药物等进入目标癌细胞,发挥治疗作用,实现了“诊断同时治疗,治疗同时监测”,为分子水平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创新型多功能探针获多项发明专利授权,部分探针已进入临床使用阶段。
    五、提高肝癌外科疗效的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肝癌是我国高发的重大恶性疾病之一,中晚期多、复发率高和肝内胆管癌疗效差三个因素严重制约肝癌疗效的进一步提高。课题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针对上述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完成了“提高肝癌外科疗效的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应用”这一项目。研究者提出了中晚期肝癌外科治疗新观点和新策略;发现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并创立外科预后新标准;建立肝癌复发防治新方案并提出“炎-癌”防治新观念。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从45.5%提高到53.2%,研究结果具有独创性和重要国际影响。在Nat Genet、J Clin Oncol等权威刊物发表SCI论著128篇,总影响因子553分;被7个国际指南采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相关技术推广到500余家单位。对进一步提高我国肝癌总体疗效和提升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 邮编:100862 | 地理位置图 |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