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粮食生产“七年丰” 科技创新促增收
日期: 2011年07月11日 10:30      
【字号:

    “十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积极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湖北粮食生产从2004年开始走出低谷,年年增产,其中2009年粮食总产231万吨,增产82万吨,增幅居全国第二,增量居全国第三,为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对湖北粮食增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今秋十月湖北“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获得了专家们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实施方案合理,技术路线正确,组织管理措施得力,经费使用合理,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                 
    一批重大成果,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湖北省2004年开始实施以水稻为主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7年来,围绕科技部的要求,针对全省新形势下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组织五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每年组织400多名专家、科技人员深入到水稻主产区13个县的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在广大科研人员和水稻主产区班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7年来,项目共获部(省)级成果奖5项,其中“高档优质稻新品种鄂中5号大面积生产示范与应用”技术于2006年获湖北省科技进一等奖,2010年获湖北省推广一等奖(公示中);“双季稻‘早直晚抛’大面积高产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稻‘壮足大’超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和“固定厢沟免耕油茬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0项科技成果分别通过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农业厅和武汉市科技局鉴定。申请国家专利13项;“优质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等5套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已经发布实施;《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和《有机稻生产技术》光盘已经公开发行;《湖北水稻丰产高效集成技术》和《水稻与莲藕覆膜节水高效技术》已分别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绿色环保型生物肥料增效剂——聚γ谷氨酸(PGA)系列产品也已经进入中试阶段,且已被列入省科技厅重大专项。
    建立试验基地4个,集成的四大模式:鄂东南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集成、鄂中“稀、控、重”单季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江汉平原免耕轻型丰产栽培技术集成、水稻全程覆膜直播湿润栽培技术集成已经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全省粮食丰收增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技术创新,打造地方水稻轻简特色
    监利县是全国产粮大县。2004年以来,监利县借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之机遇,大力推广以水稻直播为主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在改进水稻直播机、办好核心示范基地、普及水稻直播技术等方面狠下功夫。7年来,监利县在早稻直播、中稻直播和晚稻抛秧核心试验示范面积逐年增大。特别是毛市镇的万亩双季稻直播核心示范基地规模大、上水平、标准高、效果好,近两年受到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依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大力支持饶氏水稻直播机进入专业化、机械化生产。近三年来,已累计生产水稻直播机8000多台,在本省和外省多个粮食主产县(市)得到推广应用。
  课题组研制的双季稻“早直晚抛”大面积高产集成技术,建立了以直播早稻的适宜播期、播量、氮肥运筹比例和以晚稻化控壮苗育秧、免耕高质苗抛秧、稻草覆盖等为核心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形成了《双季稻“早直晚抛”高产栽培集成技术规程》,2008年创造了千亩示范区双季1099.38公斤/亩的高产纪录,近5年在湖北累计推广示范75.5万亩,增加水稻产量8041.6万公斤,增加经济收入14474.8万元,增产节本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课题组发布的《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规程》规定了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的作业流程、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施肥要求、耕整地、机具调试、播种和田间管理。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精量穴直播技术的水稻长势好,通风透气,病虫草害发生轻,低节位分蘖多,产量高,可降低稻田的甲烷排放,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发展低碳农业;与人工撒播和人工插秧相比增产显著,每亩节本增效94元以上。该技术有利于减少人工用量,降低劳动强度,是目前农村适宜推广的一种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培植核心基地,带动“一田三区”建设
   项目实施以来,为了加快新技术和成套技术的推广示范,根据湖北不同区域的生态和生产特点,项目突出特色培植了四大核心基地。突出鄂东南三熟特点,建设了武穴双季稻高产技术中试基地,开展了宽窄栽植、早直播晚抛秧为主的高产技术集成中试。
  突出山区高寒干旱特点,在房县建设了保护性栽培中试基地,开展了地膜旱稻新品种筛选及地膜水稻8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中试,2008年已实现了产量目标;突出稻麦两熟高产潜力,在随州建立了优质高产新品种展示与一季中稻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中试基地,水稻亩产850公斤以上;突出有机稻标准化示范,与京山轻机国宝桥米公司合作,以鄂中五号、鉴真二号等高档优质品种为主,在京山建立了优质有机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万亩,全部实现订单,辐射周边地区40万亩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创建了多个有机稻米、优质稻米品牌。
  核心基地培植带动“一田三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7年来,项目区累计建立了“一田三区”(超高产攻关田、核心试验区、丰产示范区、技术辐射区)8406万亩,其中超高产攻关田755亩,双季稻超高产达1281.8公斤,一季中稻超高产达907.8公斤,地膜水稻亩产超高产达839.4公斤;建立核心试验区5.56万亩、丰产示范区733万亩、辐射区7667万亩,“三区”累计增产稻谷236.4万吨。课题组研究形成了“实地氮肥管理”、“高产群体调控”、“优质稻无公害生产”、“地膜水稻”等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了双季稻“早直晚抛”、中稻“壮、足、大”、绿色无公害、固定厢沟免耕、全程地膜覆盖、稻芋双膜吨粮等7种丰产模式,为提高湖北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课题组按照省科技厅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加强技术创新、集成和示范推广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围绕水稻产前、产中、产后,积极构建支撑粮食生产的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性地把科研基地搬到核心示范县市,使科研选题能更接近生产实际,科研成果能更好服务于生产。“专家大院”将一流的农业专家派到田间地头,将一流的科技成果、农业品种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搭建了农业部华中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新建了湖北省农科院水稻栽培试验室,优化和提升了条件和创新能力,造就、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人才队伍。7年来,课题组共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共有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内的5家省部级科技单位、13个示范推广县市的400多名专家、科技人员深入到水稻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共开展技术培训会40余场次,培训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种粮大户,培训农民14万余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