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的支撑作用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日期: 2011年07月11日 11:23      
【字号:

    在科技部和山东省科技厅的组织领导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为 “黄淮东部(山东)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的主持单位,以实施课题为纽带,进一步加强省内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创新源头作用,紧紧围绕山东粮食生产中关键技术难题协同攻关,技术创新提高了科技储备能力,技术熟化集成挖掘了粮食的增产潜力,联合各项目实施区尽快实现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的支撑作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一、加强实施组织管理,确保课题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粮食丰产工程是国家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增强粮食发展后劲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科技战略。在科技部、省科技厅等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严格按照合同任务的要求,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确保课题实施质量,实现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组织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创新研究,做好成果转接与示范,提高课题完成水平。为形成创新合力,加强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山东承担黄淮东部小麦玉米两熟丰产课题分为技术攻关组、服务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市农科院等技术攻关承担单位主动联系各项目区,密切配合,不断创新技术,使新品种和集成配套技术及时在项目区得到大面积地推广应用,尽快增加粮食产量,富裕农民。通过展示核心攻关田,新品种观摩会、现场指导、举办专题讲座和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省农科院作为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全力支持各项目区的工作,全力支持项目主持人的工作,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完善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完成。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在项目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课题的监督管理:一是要建立课题档案制度,对核心区、示范区的高产攻关、示范地点的面积、产量、负责人等进行详细记录,档案作为课题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加大中期检查的力度,项目执行期间,每年召开2次现场检查会、年终召开1次总结交流会。三是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各地市根据科技部批复总预算书和子课题任务,编报子课题经费预算数。为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组织起草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并印发各单位认真执行,确保项目经费使用科学合理。四是建立考核办法,会后我们要研究制定专门的量化考核办法,对课题档案、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中期检查结果、经费使用等进行考核,考核记过作为课题经费拨付和结题的重要依据。
    三是做好汇报宣传工作,扩大项目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为扩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强化了宣传工作,一是在核心示范区挂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省级示范基点”,通过宣传核心攻关田,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技术成果的扩散速度,提高技术成果的覆盖率;二是建立宣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新技术、新成果,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建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动态”网页,及时到位地汇报我们课题取得的进展,不断扩大项目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二、课题实施成效显著,山东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和农民增收能力明显提高
    自2006年项目实施以来,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及项目区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努力,山东圆满完成项目区的各项任务指标,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一是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工作显著。课题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立足山东小麦、玉米生产科技问题,突破了“小麦—玉米群体质量控制及超高产栽培技术”和“小麦—玉米壮株延衰超高产一体化栽培技术”两项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出“鲁中半干旱区小麦玉米丰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鲁西沿黄平原小麦玉米节本增效均衡增产技术”,“鲁东丘陵区小麦玉米节水丰产技术”三套适应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为提升山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研究成果丰硕,超额完成任务目标。课题坚持技术创新、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突出抓好超高产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其建设面积和单产水平均超过了任务指标。共获得科技奖励成果20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5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形成生产技术规程11项。共发表研究论文349篇,其中在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160篇,SCI收录28篇,出版学术专著与科普图书11部。培养了26名博士和53名硕士,圆满完成了课题任务目标。
    三是课题实施大幅度提升了山东小麦玉米生产能力,课题实施5年来,项目区新增粮食429.42万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7.65亿元,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技术支撑,山东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达到了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目标。
    三、创新课题运行机制,齐心协力把山东项目区建成全国一流的示范样板
    为提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质量,制定了《“黄淮东部(山东)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项目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和项目区实施小组要职责,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把项目目标合同制、动态管理和考核奖惩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实施创新出“三项”运行机制:
    1.建立专家与项目区协作共赢的机制。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加强专家与项目区的联合与协作,形成项目区依靠专家发展,专家借助项目区提高其业务水平的协作共赢机制。例如我省课题主持人、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董树亭教授与滕州建立对接关系,负责在小麦、玉米试验方案的制定和播种技术上的指导。专家与项目区的协作,推动了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2.项目配套与技术集成衔接的机制。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省科技厅、地市科技局在项目安排上向小麦、玉米科技创新项目倾斜,给予大力支持,使项目配套和技术集成紧密衔接,通过项目叠加,使各项新技术得到应用,集成易于推广的技术规范、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3.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结合的机制。项目区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试验示范,在实际工作中接受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利用项目区农技推广体系上下贯通的优势,对项目区技术员和广大干群进行分期、分级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室内培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通过项目的实施,逐渐使项目区变成了技术源,能够及时给农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信息,使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得到良好的结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