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创新 推进富民强县 湘潭县人民政府
日期: 2009年12月03日 10:04      
【字号:

2009年11月27日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西岸,是全省重要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和人文大县。近年来,我们坚持“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促发展”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科技事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先后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湖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湘潭市科技特派员试点县”。2007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总结几年来的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些探索和努力:
    一、突出平台建设这个基础,健全“三项机制”,强化发展支撑力
    要想“科技兴县”,必先“县兴科技”。近年来,我县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发展与经济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
    1、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制定了《湘潭县“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县科技发展的总纲领;结合创先要求,下发了《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实施方案》;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立科技支撑型经济强县的决定》,确立了“两型引领、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科技工作新方针。在奖励政策上,建立“湘潭县科技发展基金”,设立高新技术奖和发明专利奖等奖项,对通过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和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的项目,分别给予5-20万元奖励。在发展方略上,按照“提高县级、强化乡级、带动村组、培育民间”的工作思路,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架、村组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参与科技创新。目前全县共组建各类科技服务机构  个,组建各类科技协会 个。
    2、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灵活多样的科技投入机制,有效扭转了长期以来科技资金严重缺乏的困境。一是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用于科技的投入以成倍的速度增长,2007年为950万元、2008年达到2100万元,增速远远超过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二是项目争取。我们对全县科技型企业按工业、农业和社会建设类别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上申报和衔接,为县内企业争取了宝贵资金,破除了我县机电、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批技术难题。今年已申报立项42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600余万元。三是企业自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新投产科技型企业采取减税让利、土地优惠等措施,近三年引导全县企业投入科技研发资金6亿多元。四是金融扶持。通过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等形式,以企业开展科技研发为准入条件,帮助县内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助推各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
    3、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强化人才是“科技兴县”第一资源的理念,采取“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绩效激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开辟了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人才的“绿色通道”,使各类科技人才留得下、稳得住、有发展。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00余名,成功地解决了全县工、农业生产中很多的实际问题,成为了“科技兴县”的中坚力量。2008年全县各类专业人员达到5.9万名,其中高级职称达5134名、中级职称达18354名。
    二、突出科技创新这条主线,谋划“三篇文章”,提升工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牢牢把握政策机遇,着力将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县域工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引”“育”并举,推进产业高新化。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高、回报高、能耗低的优质项目,作为招商引资主攻重点,并在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精品钢材深加工等四大产业园区。同时,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以信息化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实力,2008年全县投入技改资金 18亿元,今年技改计划投资25亿元。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 30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达15家。 2008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3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占工业值的比重达到33 %。二是“研”“转”结合,推进企业品牌化。一方面深挖潜力,抓自主研发。我们以创建“湖南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活动为契机,围绕县内先进制造业、新型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对重点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骨干力量,集中技术攻关。近三年,全县申请专利 806件,授权专利272 件;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83项,开发新产品174个,其中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产品(技术)20个,获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特别是猪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种电缆”运用到神七飞船,“高速列车刹车片”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另一方面,外引活水,抓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产学研结合,借外力有效提升县域科技实力。目前,我县已与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60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建立了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共建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5个,合作项目110余个。企业通过产学研平台,自身科技实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效益显著提高。三是“争”“创”同步,推进产品标准化。一方面鼓励企业争当行业标准的制订者。围绕县内湘莲、槟榔等优势产业,积极引导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产品科技研发力度,统一产品制造标准,争做行业的“掌门人”。目前,我县槟榔、湘莲产业协会所制订的生产标准,已成为整个产业的行业标准,牢牢把握住了产品生产的主导权。2008年,全县湘莲实现年贸易额达15亿元,占全国市场的85 %;槟榔产业实现销售额近20 亿元。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争创知名品牌。我们出台激励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和鼓励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争创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层次、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目前,我县企业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创品牌活动,已有中国著名商标1家,省著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产品6个,市级名牌产品21个。
    三、突出农技推广这个重点,实施“三带战略”,扩大农业影响力
    湘潭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一度以来农业大而不强、特而不优。为此,近年来,我们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培训、示范、推广和服务作用,有效提升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是通过科普培训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加强科技素质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的有力保证,是科技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全县认真实施“科普惠农行动计划”、“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阳光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各类农民达10万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安置2万余人。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450期,培训农民达378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0多万份,及时为农户解答各种技术难题,为农民在生产实际中解了燃眉之急。

    二是通过农技推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依托县内粮食、生猪、湘莲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创建农业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加快科技与农业之间的融合,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到2009年全县已建立了18个农业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如我们通过实施粮食高产丰产科技示范工程,依托“隆平超级杂交水稻高产示范栽培基地”的示范带动,实现了双季亩产超千公斤产量目标。全县粮食产量位居全省第一,从2003年到2008年,已连续6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通过实施“绿色生猪养殖与加工科技特色产业基地”项目,促进了全县生猪产业的提升和规模化经营,实现了生猪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生猪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2008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进入全国百强县,排名第5位,成为湖南省生猪生产第一县。通过实施“绿色湘莲高产栽培与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带动了湘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2007年,湘潭县“绿色湘莲高产栽培与深加工产业化”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23万元,带动整个项目投资7000万元,建立了河口、花石等万亩绿色湘莲种植示范基地,依托湖南宏兴隆湘莲食品有限公司、湖南粒粒珍湘莲食品有限公司两家湘莲龙头企业开发出了22种湘莲深加工新产品。

    三是通过农业科技示范组织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方面,积极发挥科技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增收。通过创建、评选和发挥“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优秀科技示范户”的引领带动作用,石潭镇八角村是全县典型的“科技示范村”,今年该村引进新的香菇生产工艺,香菇产业的发展又有新的突破,全村香菇种植新增面积200亩,带动周边发展500多亩,全村人平增收1200元。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科技服务合作组织作用,以面带点促增收。继续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培育2个科技服务合作社,湘莲科技协会采取“七统一”的服务模式,为全县21家湘莲企业、62家湘莲个体工商户、135家湘莲加工户进行技术服务,2008年,全县湘莲实现年贸易额达4亿元,为财政增收3000多万元,莲农增收1000元以上,协会成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高出300元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