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盛会 历史的丰碑(北京大学 陈佳洱)
日期: 2008年03月27日 08:44      
【字号:

    1978年3月18 我非常幸运地有机会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这是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的第一次科学大会,也是一次使我终身难以忘怀的大会! 我清楚地记得就在这次大会上,小平同志在 “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的大会报告中,以铿锵有力的声音,严厉驳斥了“四人帮”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着重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造就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他的一席话不仅粉碎了“四人帮”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种种禁锢和束缚,更摘除了“四人帮”强加于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帽子,使知识分子从"臭老九"一跃而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当我们这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剥夺了科学研究的权利,“发配”到山沟里从事劳动改造的科技工作者在大会上亲耳听到这些话时,当时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热泪,感到无比的激动,深深地感受自己获得又一次新的解放,我的学术生涯又得到重生了!大家都欣喜万分地感受到科学的春天真的来了!中国有希望了! 一大批科技战线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宣扬,包括在光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累死在岗位上的蒋筑英、在煤油灯下攻克世界数学难题的陈景润、以"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等。这一切激发了全民族对科学报国的无比热情,使这次历史性盛会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特别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座丰碑!我至今还珍藏着当时报纸上刊登的我和老一代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侯仁之先生等在一起参加大会小组讨论的照片!
    这次大会还讨论通过了方毅副总理所作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我也有幸在钱三强先生领导下参加了“核科学与技术”部分规划的研讨与起草工作。像北京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和兰州近物所的重离子物理研究装置等大科学工程设施都是在当时的规划中建议的。这些重大的研究设施,经过不断的升级和完善,都取得了一大批喜人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赏。
    小平同志在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的“浩劫”复出之后不久,就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率领中国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构建起指引新时期我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奠定了今天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历史证明小平同志的理论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大会之后的第一年,我国第一个由高等教育部和中科院在北京大学联合建立的原子能教育基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也经小平同志亲自批准,由汉中搬回北京。我们的系也获得了新生!在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全体同志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大家全力以赴地依靠自主创新进行二次创业,不仅与上海先锋电机厂相结合,建立了国内能量为4.5MV 的静电加速器,还依靠海外同行的帮助,在短短几年里创建了第一台具有最高射频效率螺旋波导聚束器、整体分离环型 RFQ (射频四极场)直线加速器,并在牛津大学赠送的 2X6 MV 串列加速器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台面向用户的碳-14超高灵敏度质谱计,为后来的国家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78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的3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和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奋发努力,我国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神舟飞船的发射、嫦娥探月计划的成功实施,举世瞩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针对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更加迅猛发展的势头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党和国家于2003年再次组织制订我国中长期科学发展的规划并在 2006年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发布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要求全国人民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未来15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庆幸再次有机会参与中长期规划中有关基础研究部分规划的战略研究与起草;中长期规划所规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更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愿意在我的余生,全心全力地为规划的贯彻实施竭尽自己的责任!
    今天全国人民正按照17大的精神,意气风发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的建设好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这就更需要有关领导“居安思危”,针对当前科技发展的软环境上存在着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摒弃科学评价系统中那些不科学的成分和名目繁多的评估与“排行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首先从政策环境上引导各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献身科学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鼓励青年学者淡泊名利的诱惑,一心一意地献身科学,从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也清楚地表明,基础科学发展的首要动力来自于科技人员对探索和揭示未知规律的热情、对于认识客观真理的坚持和追求,更来自对民族和国家科技进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有了正确的动力,才能着眼长远利益,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做出重大的成就来! 与此同时,还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科学民主的精神,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学术思想上自由碰撞,形成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的文化环境;要大力营造竞争激励与合作协同相结合的文化环境,按照“全国一盘棋”和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每个单位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互助合作和大力协同迅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的整体能力;更要大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吸纳西方先进文化的精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使我国更好、更快地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