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09年科技工作要点
日期:
2009年02月05日 14:57
安徽省科技厅
总体思路是:“瞄准一个目标,围绕一条主线,立足一个抓手,强化两个落实,突出三体建设,形成四大成果”。即瞄准“更大作为、务求取得新进展”这一目标,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这条主线,立足推进试验区建设这一总抓手,强化全省推进自主创新大会精神和科技规划纲要的落实,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形成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四大成果。
一、 以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在打造区域特色创新品牌上实现新进展
1、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合芜蚌试验区主导产业,重点抓好15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2、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丰原集团、江淮汽车、叉车集团、科大讯飞公司开展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争创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积极组织三市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加大对试验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5%以上。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试验区骨干企业建设若干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继续推进省部共创奇瑞名牌工作,启动实施省市共创丰原、海螺名牌工作。支持海螺集团实施“工业余热发电百企行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支持建立若干个产学研战略联盟。
4、进一步完善创新载体。继续争取科技部对试点市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快合肥高新区6平方公里试点市核心示范区建设。争取芜湖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蚌埠高新区培育力度,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做准备。启动建设一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5、加快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以解决研发、交易、转化、服务载体分散、分割、封闭状况为着力点,创新平台建设模式,抓好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各类创新载体、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开放式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大平台。
研发载体建设。从服务国家、瞄准产业、突出企业三个层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支持建立和完善一批服务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点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创新型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主导,建立和完善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和人才成果。
交易网络建设。以建立“科技路路通”立体网络为切入点,以科技特聘员、中介服务为纽带,构建连接国内外、开放式自主创新要素交易大市场,形成从成果源头到交易、转化、产业化中的渠道畅通、信息流畅、交易成本低的闭环交易系统,引进一批科技成果和人才成果。
转化载体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一批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园区、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促进科技成果顺畅落地生根、成长壮大。
服务载体建设。重点是建立成果、专利、技术、人才和科技型企业股权交易中心,建立和完善支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投资、融资、担保、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二、以强化两个落实为重点,在推进全省面上自主创新上实现新进展
1、强化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的落实。加强大会精神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宣传、推广自主创新典型经验。支持其他市参与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制订出台本地推进自主创新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综合配套改革力度。
2、强化科技规划的落实。加强科技规划与合芜蚌试验区建设的衔接,将规划实施的重点调整到推进试验区建设、带动全省自主创新上来。根据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制订相关区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推进科技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以推进三体建设为着力点,在研发成果、产业重点、改革目标上实现新进展
1、瞄准研发成果发力。
一是聚焦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力度,缩短研发周期,推进一批高新项目建设。争取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列入国家扩大内需计划。二是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以产出项目、增强能力为目标,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新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三是创制一批粮食新品种。以提高粮食单产为主攻目标,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实施科技增粮3441工程,加快粮食新品种的研发和更新换代,为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总目标作贡献。
2、瞄准产业重点发力。
一是实施创新型产业促进计划。制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现代家电等产业技术路线图,支持建立创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技术创新链。二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依托我省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重点培育节能环保、光伏、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三是转化一批高新成果。重点推进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开发,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全烧高炉煤气锅炉等技术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四是推广一批先进技术。重点推广低温余热发电、钢铁可循环流、制造业信息化、语音合成、高清移动传输等技术。积极申报国家“十城千辆”和“十城万盏”工程。五是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市建立省级高新区。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级。新建15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3、瞄准改革目标发力。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抓好省及合芜蚌三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工作。支持科研院所改制和高校设立创新岗位试点。支持合肥高新区开展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实施科技中介机构培育行动,力争形成若干个科技中介机构品牌。二是引进一批成果和人才。制定收购科技成果和引进关键技术人才的政策,鼓励企业购买专利技术和成果,鼓励外地企业来我省转化科技成果。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互通,强化与“长三角”的科技合作。争取建立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三是完善科技法律法规。强化科技法律法规落实。做好修订《省科技进步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和“省科普条例”的立法工作,做好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地方立法等相关准备工作。
四、以强化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实现新进展
1、加强宏观研究。成立专家咨询组,就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咨询;组织力量,对自主创新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及时研究制订跟进科技部、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方案,及时提出调整科技规划、计划等重大安排的建议。
2、加强分类指导。按照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建立厅班子成员分工联系制度,建立稳定联系机制,强化分类指导。
3、加强职能转变。将重点项目的初审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确认等权限下放给各市,将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初审权限下放给有关单位,将由政府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活动转由中介机构组织实施。
一、 以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在打造区域特色创新品牌上实现新进展
1、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合芜蚌试验区主导产业,重点抓好15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2、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丰原集团、江淮汽车、叉车集团、科大讯飞公司开展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争创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积极组织三市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加大对试验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5%以上。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试验区骨干企业建设若干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继续推进省部共创奇瑞名牌工作,启动实施省市共创丰原、海螺名牌工作。支持海螺集团实施“工业余热发电百企行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支持建立若干个产学研战略联盟。
4、进一步完善创新载体。继续争取科技部对试点市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快合肥高新区6平方公里试点市核心示范区建设。争取芜湖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蚌埠高新区培育力度,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做准备。启动建设一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5、加快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以解决研发、交易、转化、服务载体分散、分割、封闭状况为着力点,创新平台建设模式,抓好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各类创新载体、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开放式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大平台。
研发载体建设。从服务国家、瞄准产业、突出企业三个层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支持建立和完善一批服务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点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创新型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主导,建立和完善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和人才成果。
交易网络建设。以建立“科技路路通”立体网络为切入点,以科技特聘员、中介服务为纽带,构建连接国内外、开放式自主创新要素交易大市场,形成从成果源头到交易、转化、产业化中的渠道畅通、信息流畅、交易成本低的闭环交易系统,引进一批科技成果和人才成果。
转化载体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一批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园区、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促进科技成果顺畅落地生根、成长壮大。
服务载体建设。重点是建立成果、专利、技术、人才和科技型企业股权交易中心,建立和完善支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投资、融资、担保、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二、以强化两个落实为重点,在推进全省面上自主创新上实现新进展
1、强化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的落实。加强大会精神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宣传、推广自主创新典型经验。支持其他市参与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制订出台本地推进自主创新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综合配套改革力度。
2、强化科技规划的落实。加强科技规划与合芜蚌试验区建设的衔接,将规划实施的重点调整到推进试验区建设、带动全省自主创新上来。根据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制订相关区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推进科技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以推进三体建设为着力点,在研发成果、产业重点、改革目标上实现新进展
1、瞄准研发成果发力。
一是聚焦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力度,缩短研发周期,推进一批高新项目建设。争取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列入国家扩大内需计划。二是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以产出项目、增强能力为目标,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新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三是创制一批粮食新品种。以提高粮食单产为主攻目标,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实施科技增粮3441工程,加快粮食新品种的研发和更新换代,为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总目标作贡献。
2、瞄准产业重点发力。
一是实施创新型产业促进计划。制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现代家电等产业技术路线图,支持建立创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技术创新链。二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依托我省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重点培育节能环保、光伏、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三是转化一批高新成果。重点推进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开发,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全烧高炉煤气锅炉等技术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四是推广一批先进技术。重点推广低温余热发电、钢铁可循环流、制造业信息化、语音合成、高清移动传输等技术。积极申报国家“十城千辆”和“十城万盏”工程。五是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市建立省级高新区。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级。新建15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3、瞄准改革目标发力。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抓好省及合芜蚌三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工作。支持科研院所改制和高校设立创新岗位试点。支持合肥高新区开展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实施科技中介机构培育行动,力争形成若干个科技中介机构品牌。二是引进一批成果和人才。制定收购科技成果和引进关键技术人才的政策,鼓励企业购买专利技术和成果,鼓励外地企业来我省转化科技成果。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互通,强化与“长三角”的科技合作。争取建立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三是完善科技法律法规。强化科技法律法规落实。做好修订《省科技进步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和“省科普条例”的立法工作,做好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地方立法等相关准备工作。
四、以强化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实现新进展
1、加强宏观研究。成立专家咨询组,就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咨询;组织力量,对自主创新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及时研究制订跟进科技部、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方案,及时提出调整科技规划、计划等重大安排的建议。
2、加强分类指导。按照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建立厅班子成员分工联系制度,建立稳定联系机制,强化分类指导。
3、加强职能转变。将重点项目的初审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确认等权限下放给各市,将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初审权限下放给有关单位,将由政府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活动转由中介机构组织实施。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