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四川省推进“两个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省科技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当前经济下滑的最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围绕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全省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树立一个理念(技术就是经济的理念),服务两个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服务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强科技创新与示范,服务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构建四项体制(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机制,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突出企业主体,坚持自主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力求新的突破,为全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一、牢固树立“技术就是经济”的理念
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和当前四川省科技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结合不够、脱节现象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技术就是经济的理念,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深对“技术就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加深对“技术就是经济”内涵的理解,加深对“技术就是经济”实现路径的探索,抓整合、抓转化,加快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军民结合的试验区和国家重要的创新型区域。要从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着力,强化科技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坚持以项目培养人才、以机制激活人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促产业,进一步壮大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要加快构建产业型科技新体制,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的跨越促进发展的跨越。
二、着力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撑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重点实施三项行动,落实支持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八项措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为全省经济止滑提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科技支撑。
(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动
一是加快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项目建设。加快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核技术和新能源等6大领域大尺寸高清晰PDP电视机、民用航空整机、钒钛新材料及制品、核电重大装备、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800MN大型模锻液压机、多晶硅材料及制品、稻和猪超级种等9个重大战略产品和80个重点产品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对当前GDP拉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产品、重点产品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产品拓市场、创品牌、上规模、成气候。
二是围绕省委确定的“7+3”战略,组织开展一批核心技术攻关。筛选确定一批对今后GDP拉动作用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品,组织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根据其产业化进展程度,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尽快推向市场。
三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基地建设。加快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基地、攀枝花钒钛产业基地、自贡特色新材料基地、乐山硅产业基地、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雅安生物农业产业基地、丘区三市现代畜牧产业基地等园区(基地)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完善园区(基地)的基础设施,支持园区内企业创新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四是做好相关政策贯彻落实。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与服务若干意见》等政策。推进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150%抵扣政策普惠广大企业。实施省内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加强调研,尽快修订《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五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做好区内、区外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使我省更多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序列,享受所得税减按15%的优惠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提高抗风险、促发展能力。
(二)启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构筑科技特派员团队、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科技服务平台,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农业科技110等科技信息平台,农业科技园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面向农村、农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结构调整与精深加工两大关键环节,组织开展突破性粮经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选育及重大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节水农业等五大专项科技攻关与推广。突破良种繁育等7类核心技术;打造动植物超级种等7类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支持发展粮油、畜禽、果蔬、中药材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组织实施丘区三市现代畜牧业科技专项和现代农业试点示范专项。
三是发展农村非农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依托骨干企业、产学研联盟、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建材、家具、鞋业、纺织服装等城镇传统工业,搭建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平台。
四是用科学技术培养新型农民。开展 “科技赶大场”、“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等城乡结合的科技活动,建设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粮食丰产、节水农业、健康养殖等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的市场营销和创业技能培训力度。
五是探索以科技为纽带的新型农民组织化模式。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带农户、科技企业带农户、科技合作社带农户、专业技术协会带农户、科技农场带农户、科技大户带农户、推广教授带农户等以科技为纽带的多种组织化模式。
六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适宜卫生技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实施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
一是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开展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研究;建设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推广基层卫生适宜技术。
二是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成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建设脆弱生态恢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集成推广示范区。
三是公共安全领域,开展应急管理信息技术等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基地、示范区县的建设工作;开展公共安全技术研究。
四是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开展藏区科普培训示范;建立“甘孜州科普培训(藏汉双语)培训中心”和“甘孜州科普培训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阿坝州科普网络信息系统”。
五是民生科技信息服务领域:以数字医疗、数字旅游等为重点,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设数字化社区示范点。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重建,强化科技服务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灾后恢复与重建。
主要任务:在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乐山沿线,打造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1个特色材料产业基地。把地震重灾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形成全省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支撑我省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广元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以电子产品整机产业集群、电子组件产业集群、电子原材料与元器件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产业。该基地国家已经授牌。
二是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发挥军工科技优势、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科技城。突出军转民,重点发展信息化家电、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积极争取将德阳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努力升格成为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四是将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园区。着力打造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医药现代化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航天航空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是在雅安、彭州建设国家现代生物农业科技园区。恢复重建雅安生物农业科技园,新建成都现代生物农业科技园,着力加快发展生物技术产业。
六是在成都、阿坝打造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藏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养殖)、药博园等基地,加快创新中药开发和产业化。
七是建设乐山硅材料高端开发与副产物循环利用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链、电子硅材料产业链、硅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链和三大循环,建设成为光伏产业原料、科研成果转化、硅材料副产物循环利用、硅材料产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示范基地。
通过重点打造这批科技园区(基地),力争到2010年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年增速达到30%以上,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5%以上,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化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布局。
(二) 实施四川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重点任务:集成示范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构建灾后恢复重建技术体系;扶持规模以上科技示范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辐射带动,在我省同类地震灾区示范推广一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扶持一批科技示范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四川灾后恢复与重建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施四川地震灾区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
重点任务:
一是优先恢复与改善灾民生活。开展灾区建筑设计、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恢复重建生活条件。开展灾后医疗救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等应用研究,恢复重建健康生活。
二是尽快帮助恢复与发展灾区生产。国省市县联动、产学研结合,开展灾后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生猪、家禽、草食家畜、水产等种养殖应急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应急科技产品,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扶持特色优势产业。
三是逐步恢复与重建灾区生态。开展次生地质灾害勘查与防范、龙门山地震带灾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受灾大熊猫的救护及研究中心灾后重建、水利设施防灾与重建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逐步恢复灾区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是恢复与建设灾区科技创新能力。重建灾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展地震监测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组织相关救灾设备研发生产,逐步恢复与提高科技系统自身能力。
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产业型科技新体制
构筑科技经济相互融合、双向互动的产业型新体制,形成科技主动融入经济发展、经济主动依靠科技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
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建设标准,从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等十个方面加强对企业引导和规范。加快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并努力提高其运行的质量,形成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创新体系。
二是加快建设产学研联盟。开展产学研创新联盟试点,重点支持20个创新联盟建设。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示范基地等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信息、公共数据、技术标准等共享合作平台,强化各种各类开发区孵化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联合。
(二)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一是筹办好“2009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资本对接推进会”,引进一批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促成其对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签约投资。
二是实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补贴政策。设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融资补助资金,按规定对投资于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给予风险补助。
三是开展系列技术招商活动。设立成果转化补助资金,鼓励、吸引国际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省内,开展高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四是积极推进科技贷款。设立科技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补助资金,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合作,对创新能力强、资本信用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项目,积极推荐争取科技贷款或知识产权质押,并给予贴息或贷款担保补助。继续推进农业科技贷款工作。
五是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上市准备工作,举办高新技术上市辅导培训,推进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三)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在民口企业与国防科工部门、军方之间,在总体承包单位和配套供应商之间建立沟通合作的桥梁。
一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军品生产领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帮助企业尽快具备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资质和条件,降低企业进入军品生产领域的成本。
二是支持军工和四川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相互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重点依托成都611所、成飞集团,建立四川民用航空产业信息平台;依托核一院、中核建中公司,建立四川核动力材料产业创新平台。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为示范,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基地)等科技资源聚集及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中央在川大型科研院所加强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加速军工科技成果转化。
(四)构建科技宏观管理体制。
一是继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宏观管理,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和监督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参与、专家评审、厅办公会审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构建公正透明,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科技计划项目及资金监督机制。
二是围绕重点产业加强科技机构资源认定与整合。围绕优势产业整合优化科研机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协调和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线,加快建立一批高新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三是提升科技平台建设水平。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性公共平台。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