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2008年科技工作总结
日期: 2009年02月06日 10:49      
【字号:

        围绕《省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按照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集中力量加强集成攻关、实现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科技研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新的成绩。“岩溶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遵义航天军转民产业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遵义军转民(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3家企业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企业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上升为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大学被认定为我省首个国家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2008年科技工作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推进。
    一、加强集成,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8年省科技厅共立项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86项,资助经费22785万元(部分接转上年经费),同比增长20%。其中,农业领域183项,资助经费5470万元,占24%;工业领域155项,资助经费6364万元,占28%;社会发展领域123项,资助经费4245万元,占19%;能力建设领域412项,资助经费5448万元,占24%;其它领域113项,资助经费1258万元,占5%。
    1.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一是提炼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争取国家支持并启动实施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撑贵州优势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切实推进《省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继续做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的遴选及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加强科技攻关计划及各类专项计划的遴选和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围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
    一是抓好科技支撑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作。 二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三是与省发改委、省气象局共同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各个部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规划和行动计划中,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围绕发展重点,抓好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重点围绕加快先进制造业、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抓好项目库建设。同时,经过努力,科技部将贵州省列入了国家创新基金欠发达地区专项计划第二批试点省区,将获得连续三年的重点支持,结合省情,省科技厅选择了具有特色的金属材料领域、汽车零部件领域作为试点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制定相关规划,积极向科技部申报相关项目。
    4.应对灾害,发挥科技抗灾减灾的作用
    2008年初,面对遭遇大面积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投入到抗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一是及时召开“抗灾减灾专家咨询会”,归纳整理专家意见报送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二是组织农业领域专家编写完成了《低温冻害对越冬作物的影响及补救措施》科技手册,并及时下发至全省各乡镇,同时在贵州省农经网、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在《贵州日报》上重点介绍,以指导抗灾减灾工作。三是及时安排资金472万元,配套科技部下拨的200万元,共计672万元,紧急资助9个市(州、地)和88个县、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中药材等的减灾及恢复。四是安排150万元的科技经费,组织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有关专家分6个小组下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科学调查、资料收集工作。五是将应对自然灾害天气预报相关研究课题进行筛选,作为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备选项目。六是及时向科技部作了灾情汇报,争取科技部的支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及时部署相关工作。一是会同有关专家对相关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立即在省地震局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二是组织省科技厅领导、省地震局及云南基准台实行昼夜值班,密切注视震情,及时报告,向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当天带领专家在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减轻群众的恐慌感,对安抚群众情绪、稳定社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四是加强信息报送,要求各市(州、地)科技局做好相关组织工作并确保信息畅通。五是将地震及预防有关知识在网上、手机上发布,多渠道传播地震科普知识。六是心系灾区,踊跃捐款,厅机关及直属单位共计捐款203488元,其中特殊党费84538元、特殊工会费13680元。
    在抗灾救灾中,全省科技工作者意识到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对自然灾害作出迅速反应,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贵州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出台,正是基于完善的应急机制和技术储备,以期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各个部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规划和行动计划中。二是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需要加强相关灾害规律和致灾机理研究,加强相关领域科技攻关,为科学预测和科学减灾提供依据。通过组织专家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科学调查、资料收集工作,在抗寒蔬菜品种选育、抗覆冰材料选用及材料指标确定等方面,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及时采取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加强应对自然灾害关键技术的研究,需要加强科学普及,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抗灾减灾成为活动主题之一,同时在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加强了防灾减灾项目的遴选,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为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二、整合资源,进一步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创新与服务能力
    一是稳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积极协调省财政厅对省冶金院的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进行审定,为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提供示范。针对增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及转化能力和创新基础,一方面支持具有发展潜力和稳步发展的科研院所,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多出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重点支持交通、化工、建材、油料、旱粮等科研院所,培养和引进人才及创新团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争取达到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质量技术检测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标准,促进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二是继续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加大网上申报和评审力度,提高立项的透明度。2008年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均开通了网上申报系统,实现了网上申报,并在立项制度上注重科技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衔接,并作出了同一人不能在同一年给予2个以上项目的规定,同时完善立项项目的公示程序。探索新的评审方式,在年度农业攻关计划项目评审中,首次采用网络信函方式对项目进行技术评审,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三是以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产业联盟的建立。以重大项目为载体,通过对重大科技项目、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考评指标的确定,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与企业创新和研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是重视基层科技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省地联合组织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方式,通过与湄潭县建立茶叶、稻米产业合作计划及与六盘水、毕节、遵义赤水建立的合作计划的推进,结合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的实施,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拓展了地县科技工作。
    2.抓好研发平台、产业化基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撑创新与成果转化
    一是抓好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资源、环境、材料、生物育种、基础研究等领域,新批准建立了“贵州省非金属矿床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省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相关领域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开发及中试平台。二是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08年新启动湄潭县“茶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争将该园区建成为拥有完善的科技、信息、培训服务,能聚集并孵化一批茶叶科技型企业,应用转化现代茶叶设施和技术,成为省先进茶叶生产的标杆和样板,对生产优质茶叶产品,实现产业化,推动发展区域农业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通过精心组织和推荐,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到2008年10月贵州省已有1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四是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加快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审定通过了《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同意组建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2008年8月31日,举行了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组建签约仪式,标志着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组建。五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新与服务机构。新批准建立了安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贵阳国家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遵义红花岗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兴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布局。同时,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贵州航天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新批准的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目前全省已有3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六是加强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共建单位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大专院校扩大到18家,科研和企业扩展到128家,初步形成两大共享服务体系;贵州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已与科技部“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西南地区协作网联接,并开始提供服务。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继续抓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管理办法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二是实施人才聚集工程。在自然科学基金中,专门开设博士专项基金,安排112个项目支持博士开展研究;在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专项经费中,确定资助贵州大学、水钢等高校和企业等8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同时,在重大专项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中,都将人才培养作为其中的重要考核指标,为创新奠定人才基础。科研机构人才聚集计划通过近3年的实施,共引进和自培硕士173人、博士40人。
    4.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合力推动科技发展
    一是配合中科院抓好“科技支黔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围绕贵州省产业发展和科技需求,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供了8项节能减排重大技术需求项目和1个新产品项目,争取得到区域间的科技支持。 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设计、申报和实施。积极主动争取和承担国家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争取更多、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三、营造环境,推动科技工作加快发展
    1.加强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为科技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组织实施《贵州省科技进步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二是修订《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已经省政府批准于10月1日起实施。三是制定实施《贵州省材料产业2008—2012年科技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贵州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实施方案》,明晰了相关领域发展重点,建立了一批项目库,推动材料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2.集成力量,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加快发展明确目标和任务。为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领导小组召开了全省中药材种植发展现场会,明确依托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特色,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的载体作用,优先发展原材料基地、民族制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培育一批中草药专业生产基地县,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名牌,提高中药现代化产业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为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加快发展吹响了新的号角。
    3.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努力形成推动科技发展的广泛基础
    一是举办“贵州省科技活动周暨‘科技列车贵州行’”活动。突出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理念宣传、加大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适用技术普及、注重卫生保健知识科普、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等特点,并通过政府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社会资源整合、传统方式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二是“2008年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期间,组织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化工院等单位在兴仁县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并拨出专款,支持黔西南州和兴仁县科技局对乡镇干部进行科技管理培训,提高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水平。三是开展了“青少年创新活动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培养青少年创业意识,增强其创新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