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2008年科技工作总结
日期: 2009年02月09日 08:30      
【字号:

  一、继续深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在2006年10月全省科技大会上决定实施的一项重要科技创新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在“十一五”期间,在10个领域组织30个重大科技专项、建立100家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50个科技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已安排326个项目,政府资助金额5.4亿元,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挥了积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08年围绕这一任务,一是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并发布了《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期检查办法》,并组织对2007年度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07项进行了中期检查评估,以推进项目实施。二是完成了2008年度“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组织申报、评估、评审和计划编制等步骤,经省政府批准,印发下达项目158项。
  二、积极筹建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筹建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和体制障碍,是整合我省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主要完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建设方案和运行管理方案,并于11月17日召开的第30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上顺利通过。二是为了尽快使省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经努力前期已落实5000万元通用设备购置费用。三是按照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省科技厅经与有关各方沟通协调,已向省编办上报成立相关事业机构的专题报告。四是省科技厅成立了资源中心筹备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工作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同步推进基本建设和科技资源整合工作。五是经省政府与科技部领导进行前期沟通,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主任徐建国来陕进行了专题调研商定方案,最终在省政府与科技部建立的部省会商工作制度中,明确将建设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列为重点支持内容,为最终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争取到更广泛的资源。
  三、积极推动建立部省工作会商制度。部省会商制度的建立是陕西省首次与科技部建立的一项工作制度,是我省科技工作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二是11月19日省政府与科技部举行了部省会商工作制度议定书签字仪式暨第一次部省会商工作会议,科技部决定五个方面支持陕西科技发展。三是积极开展会商确定项目的地方配套,更多地争取国家项目资助。12月30日,由陕西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西安启动。四是在部省会商工作开展的同时,推广应用会商工作机制,省科技厅与宝鸡市政府建立了科技创新工作会商制度,共同支持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西安高新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成为陕西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发挥着科技创新、拉动内需、扩大出口的主要作用。目前,开发带内有2万家企业,其中2000家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过亿元的高新企业有292家,超过10亿元的有100多家。西安高新区连续十多年营业收入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占高新区营业收入的85%以上。2008年西安高新区的总收入、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为2411亿元、1546亿元、494亿元、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8%、17%、43%。2008年,为支持西安高新区快速发展,陕西省科技厅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牵头起草省政府《关于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已经省政府研究通过并下发。二是与相关厅局,联合开展“提升科技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陕西经济增长极”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了科技园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三是引导人才、成果、资本等要素向科技园区和开发区聚集。经省政府批准下达启动科技产业园区18家。支持西安高新区重点科技项目建设,全年省级科技计划立项支持110项,资助金额4000万元。
  五、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一是按照相关程序,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社会发展领域,组织下达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387项,为“13115”科技创新工程持续开展做好技术储备。组织实施自然科学基金213项,不断提高陕西省的原始创新能力。全年共组织验收科学研究发展计划115项。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505项。二是2008年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论证、现场考察等程序,共安排项目150项,财政专项补助经费9070万元,吸纳社会资本22.7亿元,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的比例为1:25。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支持。
  六、积极推进农业核心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一是选育粮油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5个。二是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及生物源农药创制、旱作农业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三是高效设施农业10项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使全省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50万亩,产值超过130亿元。四是建成5个星火技术密集区, 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31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五是我省率先开通了统一为农服务热线“965110”,建成10个市级呼叫中心和25个示范县。六是在全省10个市、35个县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全年派出科技特派员1631人。
  七、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一是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核心网的网员单位由上年的48家已增至57家,仪器设备由84台(套)增至285台(套),总价值由约1.6亿元增至约4.6亿元。二是在全国率先筹备组建专业化分析检测中心及培训基地,在西北工业大学挂牌成立了“陕西省材料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在国土资源部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挂牌成立了“陕西省地质资源与环境检测中心”。建成了 “陕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两个门户网站,并已对外开放。三是为陕西省科技文献数据库新增成员单位10个,新增数据420多万条,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使用率位居全国前列。四是今年新建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并对6个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
  八、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开展了陕西省技术市场情况与技术转移工作调研,建成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制定了陕西省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方案,2008年技术贸易合同交易额超过4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45%以上,在全国的位次比上年前移2位。二是支持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7项,帮助其围绕优势领域组织实施了40项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三是重点抓了以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为主体的科技孵化器建设,全省目前共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0多家。四是抓好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52家,今年新增国家示范中心1家,国家级示范中心达到12家,国家重点支持的中心1家。我省被科技部授予第一批生产力中心建设示范省。五是制定下发了《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补充办法》,确定了34家中介机构,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九、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一是下达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37项,共与15个国家开展了科技合作。二是完成了向科技部申请成立安塞、杨凌、宝钛、西北大学四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前两个已挂牌运行。申请西北大学“光电子及其功能材料应用研究中心”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三是分别与东莞、宁波、重庆、黑龙江四省市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并与黑龙江、重庆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四是圆满完成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科技馆、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展会的组展工作。五是在第十五届杨凌农高会上举办了“中国—以色列农业合作周”。
  十、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途径。一是年初在省金融工作联席会议上介绍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并进行了重点项目推介。二是根据陕西省科技优势与福建资金优势的特点,与省金融办等共同组织召开了陕西—福建科技项目推介对接会,初步达成科技项目合作意向20多个,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7个。三是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签订《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意向书》,加强农业科技贷款项目联合工作机制。四是与省财政厅、中信银行西安分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陕西科技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积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十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调整科技计划结构,改进计划评审办法,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用。二是稳步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与商洛市合作成立西部鑫兴钼业有限责任公司”,协助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控股的三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股权变动,组建了“陕西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中心”。三是通过项目引导和制定落实优惠政策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