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战略思路,认真安排年度科技计划。
2008年,进一步以科技创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主题,集中力量攻克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特别围绕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三江源及周边地区等地区,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优势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特色材料开发、节能降耗、特色农牧业开发、特色动植物资源和中藏药开发、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新能源利用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等专项,在为促进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进一步增强青海省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加快发展,在转变增长方式的同时提升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的目标。截至目前,共下达 5批科技计划,安排各类科技项目453项,总资助经费7199万元。
㈠ 围绕循环经济建设,提高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根据省政府的指示精神,科技厅借此重要机遇,积极开展多次调研并就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科技需求向科技部进行了多次汇报,向科技部提出《关于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工作重点支持的请示》。
科技厅在安排部署省级科技项目中,也将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特别放在镁产业的发展上,集中在氧化镁、氢氧化镁及其镁化合物、金属镁及其合金等三大方向上,集成省内外科技资源和力量,强力攻关,以期有重大产业化突破,实现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推进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真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已经取得的成果有,“东台吉乃尔盐湖年产3000吨碳酸锂及其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采用膜分离关键技术,突破了高镁锂比盐湖提锂世界难题,纯度达到99%,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氯化钾防结块剂造型与应用”解决了长期以来钾肥存在结块的问题,缩短了国产钾肥和进口钾肥时间的差距,提升了国产钾肥的市场竞争力。“浮选——冷结晶法生产氯化钾除钙技术研究”,使氯化钾产品中硫酸钙含量大大降低,产品质量大幅上升。针对察尔汗盐湖地区气候,科技厅实施了“光卤石矿反浮选氯化钠QHS-3型药剂冬季适用技术开发研究”项目,成功研制出适合冬季生产的低温反浮选药剂。在不增加设备和投资的情况下,百万吨钾肥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年创直接经济效益达7亿元以上,使我国钾肥生产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㈡ 以抓生态畜牧业建设为切入,推进生态经济建设。
针对当前畜牧业生产方式传统、粗放和分散、生产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的现状,科技厅积极组织省内外的力量,努力探索新的畜牧业发展模式。特别在三江源边缘地带,即海南州贵德、同德等地,配合和利用三江源建设工程,尝试季节性舍饲育肥模式。夏季充分利用自然草场,天然饲养牛羊,到秋天后,引导贵南、同德等地规模收购牛羊,利用以当地人工草场为基础提供的高质量饲草料,开展一定规模的短期舍饲育肥(一般1-2月,最多70天),然后出栏上市。通过在贵南草业公司、同德果洛移民新村的试验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安排在贵南、同德等地集成全省有关科技力量乃至省外优秀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人工草场的产草质量和数量,发展规模饲草加工业,并通过科技培训和辅导、帮扶,引导包括到该地移民的牧民在内的农牧民从事短期舍饲育肥业。
为推进这一工作,在我厅的积极提议下,海南州委、州政府已完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方案,我厅迅速批准其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积极争取科技部尽快批准其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争取更多国家支持。此外,我们也积极引进一家有资本实力的公司,即北京万富春森林资源公司参与实验区的建设,公司已在西宁注册1亿港元,成立了青海华展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委托青咨公司进行可研报告的编写,并积极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及海南、海北、海西州地方政府联系落实推进合作。
与此同时,围绕生态畜牧业建设,我们在农牧业发展方面,立足本省实际,将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科技扶贫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在今年科技项目计划中,列入科技富民专项51项、资助经费400万元;科技特派员专项124项,资助经费15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20项、资助经费200万元;农业科技园区专项13项、资助经费150万元;星火科技培训专项41项,资助经费100万元,共计249项立项,资助经费1000万元。重点支持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牧区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推广,为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围绕示范乡镇、示范村主导产业和发展“一村一品”需求,集中对1个示范乡镇、19个示范村进行了重点支持。二是针对区域发展需求,加大农村牧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了51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农村牧区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农村牧区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药材栽培等实用技术的推广,项目覆盖了全省8个州(地、市)和90%以上的县。三是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今年重点对116位在基层创业行动中创新创业意识强、科技含量高、服务质量好,对产业调整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大的科技特派员进行了重点支持。四是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我厅主要在策划推进西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二期建设,西宁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已指示重新安排1500亩土地用于该建设。其位置在青海大学北缘,研发上可紧密与青海大学畜牧学院、农林学院相结合,产业发展上可依托生物产业园,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富有活力、高效的体制机制,为生物产业园生物资源建设(在我省特有生物资源的驯化、培育基础上,在三江源地区建设野生中藏药标准繁育基地,一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服务)和湟水带特色农业提供技术和示范带动作用。此外,2月份我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三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评审认定工作。在已认定的1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又新认定了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并对其中的13个园区给予了重点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不断提高各园区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使其更好地为农牧业产业发展、农牧民素质的提高和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平台,提供支撑。五是加强农牧民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举办了150期科技培训班,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6000余人次。
为配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发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重要引导作用,我厅积极策划组织争取科技部口的国家重大项目,目前科技部已同意将“三江源地区脆弱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示范”、“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列入支撑计划项目,支持经费均在2千万以上。此外,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近两年计划的三江源科研课题共7项。为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我们认真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多次到各项目承担单位和实地进行调研检查,对我们发现的问题及时与项目承担单位领导沟通,进行妥善处理。近期我们认真组织做了这些科研课题中期评估相关工作。目前,三江源科研课题已有1项和2个专题通过省级验收,4项通过现场验收,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㈢ 加强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推进新能源经济的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太阳能和硅材料产业的要求,科技厅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硅材料、太阳能采暖、太阳暖棚、光热发电、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沼气利用等方面,采用重点攻关、技术集成等方式,以政府为引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攻克和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建立研究开发平台和示范基地,研究制订太阳能采暖、太阳暖棚等标准,为包括太阳能和硅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内的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新能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在科技厅支持下,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正与日本NEDO机构合作进行“中国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实证研究”项目,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300KWp光伏并网电站,占地面积约18亩,年发电量约30万KWh。项目所需设备和建设费用均由日本政府资助,总投资额约7亿日元。目前,我们已与中科院电工所合作,开展“中国GW级荒漠太阳能并网电站可行性研究”,准备更充分地利用青海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利用基地。
在太阳能热能供暖利用方面,一方面,我厅已积极与西宁市政府联系,落实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住宅太阳能热能供暖示范及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另一方面,针对农牧区太阳能热能供暖利用,我们将湟源、化隆等21个县(市、区)91个乡(镇)152个贫困村和低收入村的31424户农牧户列为2008年度“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对象。投资600万元,推广聚光型太阳灶31424台。为了改善游牧群众生活环境,引导藏族群众建立社会主义新生活方式,我厅正在着手在海北州刚察县实施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牧民定居点的住宅用能。同时还在海南州选择一批寄宿学校开展太阳能热水工程示范,以此推动我省新能源经济的发展,并以改变农牧区传统用能方式来促进全省的生态建设。
㈣ 积极推动节能减排。
在节能减排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青海省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重点支持了“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高原地区铅锌矿原生电位调控浮选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实现了工程技术化,建立了我国第一条高原电位控浮选新技术生产线,工艺流程简化一半,选矿综合指标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高炉炼铁烧结工艺优化”提高了烧结矿的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锌浸出渣回收精锢生产工艺研究”实现了工艺闭路循环和废弃物的零排放,对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㈤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支持研发实验基地资源整合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青海省电器产品检验平台、青海省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了青海省城乡规划系统建设、健全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科技服务与保障监测系统等能力建设项目。开通了“青海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和“青海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这两个网站的开通,受到我省各层次、各行业用户的广泛好评,日均访问量达500人次以上。青海省星火科技手机网站也正式开通,用户只要开通了手机GPRS,输入wap.qhxhkj.com即可登录该网站。
二是组织认定了矿物加工、稀贵金属、青稞育种、高原植物、沙棘研发、草种研究、高原训练等7个重点实验室。其中,青海高原训练重点实验室经专家评估,将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重点实验室。目前省级重点实验室达31个,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
三是组织推荐了“青海省华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为第二批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候选企业。西部矿业公司今年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科技创新企业。
四是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先后组建了“青海瑞源藏毯生产力促进中心”、“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西钢和盐湖集团“青海省企业循环经济研究开发中心”等5个企业研发中心,为全省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平台。
二、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项目,引导和激励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
㈠ 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项目,努力争取国家经费支持。
㈡ 加强与资本的合作,推进科技型企业发展。
一是注重与金融机构的协作。与农业发展银行青海省分行确立了“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双方联合监督”的工作机制,向农发行组织推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有26项被农发行列为意向性支持的科技贷款项目。已有5项获得3050万元的科技贷款支持。此外,还配合国家开发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推荐了10家企业作为国家开发银行为优先贷款企业。科技与金融携手推进,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二是探索推进与社会资本结合。已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昆仑创新(青海)创业投资基金”,引进先进资本运作管理理念,利用风险投资机制,推动全省科技型企业发展。5月份,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青洽会上签订合作协议;旨在推动我省开辟项目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实现项目企业与创业资本的高效融合的“创业投资与企业上市高峰论坛——暨项目投资及企业上市推介会”,开阔了与会者眼界、拓展了思维,是一次难得的知识交流与传播盛会。通过本次峰会搭建的投融资平台,将有力地推动青海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
㈢ 引导和激励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
一是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我们先后组织认定了24个高新技术企业、16个高新技术产品、26个科技型企业。到目前为止,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家、高新技术产品 84个、科技型企业131家。并会同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认真落实科技型企业应当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1235”工程实施初见成效。全年共立项支持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资助经费1455万元,涉及循环经济、冶金与装备制造业、矿产资源勘探与综合开发利用、特色农牧业、青藏高原特有生物资源开发、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目前,这些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良好,预计完成后将新增产值5.6亿元,新增利税1.7亿元。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作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按照《青海省科技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完成了2007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受理、形式审查等工作,今年4月,我厅圆满完成了筹办全省科技奖励大会的任务。会议授予在有色金属选矿及矿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林大泽博士为2007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奖励人民币50万元;授予“高原铅锌矿高效选矿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等5项成果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各奖励人民币8万元,授予“青南地区适用草种选育”等10项成果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奖励人民币4万元。政府对科技人员的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推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全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针对农村牧区的实际需求,采取科普大篷车、送新品种到村、科普展板、散发科普资料、农牧科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在全省范围先后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科普之冬”、“科技论坛”等活动。其间,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科普资源优势,在全省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参与群众达80多万人次,散发科普资料就达100万余份,并认定科普基地5家。
㈣ 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积极组织实施国外培训项目。先后组织了“赴澳新现代畜牧业培训”、“赴俄罗斯高纯多晶硅材料的工艺研究及产业化培训”、“赴日韩技术创新培训”等境外项目。与新西兰Weitomo市签订了畜牧业科技合作协议。
三、继续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
㈠ 继续稳步推进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
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为中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国有科技型企业产权多元化制度改革。随着科研体制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现18家转制科研机构,除了8家公益、服务型科研机构外,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科研机构占开发型科研单位的50%。我们本着“成熟一家,股份制改造一家”的工作理念,有重点的逐步推向深入,在探索中寻求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经验,使改制科研院所的各项工作有新的进展。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与改制前的1999年底相比,2008年底所属18家科技型企业在综合收入增长率、国有资产增保值率和人均收入增长等项重点考核指标中,都将有显著提高。
㈡ 联合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十一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的精神,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紧迫需要,经反复研究,最终选择《氯化聚乙烯合成技术研究》、《柴达木地区氯化钙废液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循环系统可行性研究》、《明胶清洁高效关键技术开发》等8个技术难题作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这些项目投入科技经费中,政府投入1500万元,企业投入17220万元,企业投入占总投入的92%,企业投入是政府投入的11倍多。
通过对2001—2006年的34个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共有545名省外高层次科技人员参与攻关,承担单位项目匹配资金多达3亿元以上,资助经费与匹配资金的比例为1:8,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已开发出新产品35项,研发新材料36种,新建中试线及生产线5条,实验基地及示范点56个,取得专利12件,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215篇。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3亿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的法治政府部门,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
一是组织了各种不同形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形成合力抓工作。三是继续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四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五是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锻炼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
截至目前,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183项,共受理专利申请256件,授权 161件。预计可完成登记各类科技成果200项、申请专利380件的年度目标任务。
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海省申报的《柴达木盆地白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慢性高原病诊断学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数,位居全国第14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