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科技工作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开创崭新实绩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省科技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四谋发展”、“四求先行”的实践主题和实践要求,坚持把重视运作、研究运作、善于运作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领,把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贯彻,把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战略任务在科技工作层面加以落实,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努力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
一、持续深化先行主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
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按照党中央关于“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围绕省委“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实践主题,从2008年10月开始,在厅系统党员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中央、省委要求,突出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推动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科技工作紧密结合。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厅上下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找准了差距,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工作,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政治和思想保证。
二、持续跟进《决定》督查和政策落实,自主创新环境日趋优化
推动全省上下重温科技大会精神,把《决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作为检验全省各级各部门是否与省委、省政府保持一致的重要标准,组织开展《决定》相关内容的检查测试、《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调研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决定》、科技法规和政策的落实,在改革体制机制、营造创新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激励创新政策力度加大。把“科技政策落实年”确定为2008年度工作的核心主题,着力解决制约我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问题。《福建省科技进步条例》和《福建省专利保护条例》修订列入省人大2008-2012年立法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题汇报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科技依法行政和执法责任制建设有效推进,网上审批工作顺利开展,科技法制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政策落实行动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构筑合力推进激励创新十大重点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制定统筹协调职能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和督查调研,深入基层和企业了解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重点政策诉求,协调、督促与指导各有关单位加快研究制订我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细则,现已颁布23项。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一些含金量高、影响深远、社会普遍关注的政策措施已经在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中逐步显现政策效应。2006、2007年,涉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全省税务征管系统(含厦门)共减少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约2.4亿元。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在全省范围大规模组织开展科技进步法和自主创新政策宣讲活动,共举办培训班40期,受训人员达6500人次,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接受政策培训率达100%,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人员受训率达90%,在社会上尤其在企业界产生重大反响。软科学研究在集智、谋划、决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作用日益彰显,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调整政策的发起与制定主要采纳了我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新时期我国粮食价格政策的研究》的成果。
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得到有力推动。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福建省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采取宣传培训、扶持创新、资助申请等有效手段,激励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活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我省品牌战略实施、有效支持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宣传培训,推动建立了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武夷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挂牌成立。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抓手,成立中国(福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组织开展了“雷雨”、“天网”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认真做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34件,结案32件(含转结案件),立案查处冒充专利案件21件,有力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速专利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成立了国家专利技术(福建)展示交易中心,省专利工作试点示范企业扩大到105家,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省3家企业成立“企业专利工作交流站”。推进县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厦门思明区、海沧区、湖里区,南平武夷山市,泉州晋江市等先后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全省受理专利申请13181件、比增16.22%,居全国第13位,其中发明专利2701件、比增24.47%;有7937项专利获得授权,居全国第11位,其中发明专利530件,比增57.74%。
全社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会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效能办等有关部门,就《决定》贯彻落实情况,选择9个设区市、19个县(市、区)和13个省直部门进行了督查调研。结果表明,全省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各级各部门持续推进《决定》学习、贯彻和落实,大多数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在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都继续出台了一些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全省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形成。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责任机制基本确立,“参与创新、服务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省本级科技经费按每年不低于10%递增,2008年达到5.72亿元;设区市一级科技经费2007、2008每年平均增长35.8%、15.3%,调研的19个县(市、区)2008年科技经费平均增幅达到43.2%。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策加快落实,首批54个省自主创新产品获得认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不断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得到完善,各市县和省直部门相继出台了一批吸收、引进、培养、使用人才政策,加大奖励力度,重奖创新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待遇,如福州博士后公寓、石狮科技奖励协会、沙县人才发展基金等新型奖励机制,均产生良好激励效果。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渐成风气,经贸委、信息产业厅等部门和大多数市县设立财政奖励或补助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或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7家(其中国家级21家)。科普工作深入开展,《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得到认真贯彻,全省科技•人才活动周和科普希望快车服务百校行动产生重大反响,全年共组织各类活动8015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达212.1万人次,涌现出了23个科普先进市、县(区),102个科普先进乡镇(街道)和100个科普示范社区。科教兴市(县)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共有59个市、县(区)通过新一轮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27个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
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由我厅和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省经贸委共同制定的《金融支持福建省企业自主创新指导意见》得到落实。截至2008年9月底,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进出口银行福州代表处、兴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分别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节能技改及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累计金额达59亿元。各家金融部门在市、县的分支机构也加大力度支持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拟上市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工作,福晶科技、鸿博印刷成功上市,分别融资37002.5万元和27760万元,星网锐捷、太阳电缆已通过证监会的发行审核,拟融资8亿元,榕基软件、三元达通讯、海源机械等高科技企业的IPO申请已被证监会受理,目前正在进行审核。顶点软件、嘉园环保、闽发铝业等8家公司已完成改制,并向福建监管局申请辅导备案。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快速起步,福建信保公司大力推进科技兴贸工作,支持的出口业务达7.2亿美元;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5市已设立创业投资机构13家,注册资本达17.6亿元。华兴创投在我省首家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立项支持。
三、持续运作力量布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科技重大专项搭起创新舞台。紧紧围绕重点和新兴产业,精心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解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008年,新启动或滚动安排了竹纤维纺织材料、液压传动技术、建筑节能、粮食育种、食用菌、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科技富民“一县一业”科技示范等7个科技重大专项(专题),资助总经费达6800万元。2004年以来,科技厅共组织实施了32个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科技经费近3.18亿元,聚集、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20.6亿元。初步统计,共获得发明专利等200多项、标准18项、植物新品种权12个、新药证书3项,推动了12个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这些重大专项的实施,在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创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成果的同时,有力提升了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升了我省科技综合实力。根据科技部最新统计,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8位,较上年提升3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6位。
科技条件平台有效集成创新要素。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组织制订了2008-2010年全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及其分领域规划,集聚创新要素为服务重点领域和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2008年,新扶持建设23个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包括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安排年度经费3179.2万元。到2008年底,已累计安排省级科技经费1.93亿元,建成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省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自然科技资源库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目前,全省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其中国家级6家,在孵企业总数1098个;企业技术中心207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3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8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11家),服务企业4426家;科技风险投资机构30多家,技术检测机构125家,专利代理机构12个,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300多家,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体系。
企业创新显现主体地位。着眼产业化和技术升级,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选择确定了2批181家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企业开展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3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创新型企业。通过持续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知名企业和自主创新驰名商标产品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各具特色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已达到77.23%。
管理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按照“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研成果、放活科研人员”的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启动省亚热带园艺植物研究中心等9家开发所“因所制宜”改革试点,出台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设立科研院所基本科研经费,支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提升公益科研与服务能力。从源头抓起,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工作实效。设立区域科技重大项目,集成省、市科技资源,对市县重大科技发展需求予以重点支持,合力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重新修订《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调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类别,设立“面上项目”、“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3个类别,创造条件尽可能让一心一意做学问的青年人才得到支持,营造公平竞争、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改革科技项目的组织方式,由自下而上选择范围、被动受理,改变为自上而下征集科技需求,主动设计,面向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广泛征集科技活动需求,确定科技工作重点方向。狠抓年度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进度,全年项目计划于10月中旬全部下达完毕,比往年提前2个多月,受到好评。
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培养锻炼。发现和培养领军科技人才,新争取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专家项目4个,资助项目总经费12450万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全年获得各类项目243个、资助经费10052万元,立项支持省基金项目330多项、资助经费1494万元,促进了科研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水平提高。组织实施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全年新资助126名青年博士开展创新研究,自2001年设立该专项以来,共资助767名青年博士,总经费达3087.5万元,鼓励我省青年博士迈出主持科研项目的第一步,促进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为其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大型科技项目,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全省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有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经省外专家网络评审和省内专家复评,已向省科技奖励委员会推荐2008年度200项省科学技术奖项目。
四、持续实施项目带动和创新带动,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科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有新作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局,加大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组织实施工业高新技术项目研发与产业化,通过创新资金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从制约我省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成功研发出新溶剂法制造再生竹纤维技术,通过300吨/年中试现场验收,为我国纤维素纤维的绿色生产开辟了途径;陶瓷纤维、精密磨床、纺织用竹纤维材料、病毒性疾病新药等生产制造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光学晶体材料、近海海洋环境、结构化学、光催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全国领先的新成果;光伏产业多项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在高纯硅提取、光伏电池及应用产品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项目;软件、电子信息、微波通讯、液晶显示、陶瓷等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音频芯片、激光器及晶体器件等研究成果在相关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形成了光电子、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纺、建材、机械、电机电器、林产等传统产业。持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成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为12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成效显著,2008年平均每个项目新增销售收入4921.5万元,纳税407.5万元,净利润772万元,新增就业42人,有力推动了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成长。科技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
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有新进步。开展农业科技攻关、科技特派员行动、星火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等,通过龙头带动、基地拉动、示范促动,加速了农业优良品种、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深加工、集约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等领域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省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以大黄鱼、坛紫菜等为代表的海洋水产新品种人工育苗与增养殖技术研究取得多项突破;选育出27个粮油、经济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常规水稻、转基因水稻等育种技术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筛选出能有效降解池塘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的药物配方在全省推广应用,福建主要外来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取得实质进展,制定了国家行业检疫鉴定标准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计划》并提交省政府专题会研究,立项安排科技特派员项目30项,资助经费319万元,建立了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网站,依托省农科院设立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建设试点省份;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万多人次,覆盖6个设区市的29个县(市、区),实施科技开发项目近3000项,有22名科技特派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部农村技术中心、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中心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成为科技部批准的首批12个试点省份之一。在星火富民强县、“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等试点区域,示范推广农业“五新”成果48.2万亩,覆盖农户11.2万户,农民人均增收1100元,财政增收3.9亿元。仅大弹涂鱼养殖一个项目,就为霞浦县养殖户增加纯收入上亿元。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增产增收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科技改善民生有新成效。坚持服务基层、关注民生,以节能减排、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围绕全省重点污染和耗能产业,研发和推广应用了一批重点污染物减排控制与综合治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熟技术,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深入展开,东山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验收,龙岩市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通过科技部国家专家组现场考评。食品安全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病毒性疾病诊断试剂、基因工程疫苗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提升了保障人民健康的技术水平。科技对口帮扶西部工作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科技强警工作为平安福建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厅迅速组织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缴纳“特殊党费”等捐款捐物活动,共向灾区捐款49.2万元。根据科技部统一部署,组织相关科技企业向四川地震灾区紧急运送了总价值27.65万元的太阳能草坪灯、野营灯和家用净水器等应急救灾物资。召集有关专家召开科技抗震救灾座谈会,与四川省科技厅和彭州市政府签订协议,启动彭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贡献。
五、持续汇聚创新合力,科技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海西科技发展地位得到提升。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扩大会商,国家部委支持海西科技发展力度加大。在我厅牵头推动下,科技部与省政府举行了新一轮省部会商,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发展的备忘录》,商定从推进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海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产业技术升级、星火产业带建设,以及海西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等五个方面加强合作,携手共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全年共获科技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2.36亿元。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产权发展合作议定书》,在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实施、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平台、知识产权人才基地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优势产业与骨干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中科院与省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发展的合作协议书》,确定了今后5年院地合作的重点项目,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落户厦门,大批院地合作项目在我省顺利实施并开花结果。此外,在省直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部、外专局、国台办、质检总局等也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闽台科技交流、项目对接等方面支持海西科技发展。这些都充分表明,海峡西岸在全国科技工作布局中地位更加突显,作用更加重要。
互动合作机制彰显活力。打破部门、区域界限,构建“大科技、大协作、大开放”的科技工作格局,聚合各方面科技创新力量,产生共振放大效应。推动建立了由13个部门组成的省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科技工作重大问题加强协调、磋商与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合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组织部、农办、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国(地)税局、证监局等部门联手推动光伏产业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品认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特派员等重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加强与各设区市政府的沟通联系,有效整合省市县科技资源,合力推进区域产业发展、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引导企业同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业技术联盟、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把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活动根植于企业。2006-2008年,全省有5100多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全面开展。拓展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领域,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了一批省级国际(闽台)科技合作项目,有8个项目列入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竹重组材开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与台湾建立了涵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企业,涉及20多个学科领域的合作关系。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已引进企业70余家;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建成实验室和数控快繁设施近1万平方米,资源库品种数量超过400个。扶持建设了台湾学者创业园、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为闽台科技合作、产业互动提供了平台。联合相关省市科技管理部门建立海峡西岸科技协作联盟,积极参加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推进我省与全国知名院校之间、与兄弟省市之间、与国家在闽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建,科技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拓展。组织科技展团参加“6•18”、“9•8”、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和东盟博览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引进新技术、承接新成果、对接新项目,成功举办了高新技术项目推介和成果展示、“投资海西”对口洽谈、第二届海西科技论坛、海峡两岸知识产权论坛和科技外交官论坛,依托“6•18”等平台,探索建立常态化的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机制。全年推动达成产品代理30项,对接项目128项,项目投资总额近18亿元。
市县科技创新呈现新气象。进一步把提高市县科技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县(区)科技进步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统筹协调,通过省市共建方式,共同扶持区域特色明显的科技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调动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和基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厦门市提前谋划运作,成为《科技进步法》修订后第一个完成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的城市;投巨资推进火炬东部孵化园、IC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机动车污染控制中心、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成功引进台湾大型液晶面板厂商,成为国内光电显示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推动LED照明和节能照明产业技术研发,培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高质量节能灯生产基地;火炬高新区以厦门市3%的工业能耗、0.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30%的工业总产值,成为国内单位产出最高的国家级高新区。福州市发挥省会城市人才、技术密集的优势,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在通讯设备、软件、动漫、IC等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泉州市依托五大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形成了微波通讯、陶瓷等特色产业基地和一批竞争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全面提升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漳州市发挥对台和农业优势,加快“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建设,培育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仪器仪表出口量居全国第二,钟表“机芯”销售量占全球总量的1/3。莆田市持续深化院地合作,充分利用中科院系统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蛤种苗繁育、龙须菜养殖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在液晶显示领域闯出优势和特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三明市大力推动雷公藤新药等天然药物研发,构建机械制造、节能减排、林化产品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升自动化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国内外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的前沿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南平市加快推进星火产业带建设,将科普与科特派工作有机结合,扩大农村科技远程服务覆盖范围,健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招商,成功举办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培育形成我省最大的奶牛和肉鸡生产基地。龙岩市积极争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科技创业园建设,在骨干企业中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了以脱硫装置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为核心的环保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生猪和水禽基地养殖规模居全省首位。宁德市围绕特色产业主动寻求技术支持,成立电机工程研究院, 加快建设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大弹涂鱼、黄鱼等海水鱼类养殖基地,电机电器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在抗击金融风暴中彰显生机活力。
六、持续建设和谐团队,机关和直属单位精神面貌明显改观
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一年来,全省科技系统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党建“三级联创”工作扎实开展,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和谐机关建设得到有力推进,管理和服务科技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预防腐败的制度措施得到落实,源头治理力度加大,运用周锦宇腐败案件的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产生广泛反响,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科技项目安排与经费使用情况调研和监督检查发挥积极作用,办公用品询价采购办法收到治本效果,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受到好评。切实抓好直属单位班子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全厅系统科技干部管理工作上新水平。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理论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抓好处级领导和处级后备干部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直属单位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机关政务工作有序运转,服务质量得到提高。紧紧围绕全厅中心任务,办好事务,搞好协调,推动落实,保证了政令的畅通和机关的正常运转。筹划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2008年省部会商等重要会议,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汇报科技工作情况。加强督查督办,协调落实全省重要工作部署,办理省领导批示和代表委员提案等,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公文数量不断精简、质量进一步提高,获得全省公文处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网站建设和网上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实现2003年以来形成的本厅政府信息全面挂网公开,连续6年评为全省网站建设先进单位。组建信息宣传中心,认真挖掘信息资源,及时采编并向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报送;扩大通讯员队伍,策划宣传题材,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在《科技日报》、《福建日报》等重要媒体刊发近百篇有影响的新闻稿件,与福建电视台联合推出《科技风》、“市县主官谈创新”等大型系列访谈节目,解读创新政策,展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进展和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
直属单位管理更加规范,业务工作稳步发展。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稳妥推进直属单位改革。逐步下放事务性工作职能,强化对直属单位的扶持力度,指导推动事业发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