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08年科技工作总结
日期: 2009年02月25日 08:59      
【字号:

 2008年,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2万亿元,专利申请量超过10万件,达到103883万件;专利授权量62031件,同比增长9.9%。2008年度广东省共获3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数再创历史新高。2008年度省科技奖励共评出拟奖励项目293项,获得大批自主技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并评审出一位科学家为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省R&D人员超过20万人,总量跻身全国第一。2008年的重点工作进展和成效包括:
  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开创了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的新格局
  一是以解放思想为动力谋划形成自主创新新思路。科技厅坚持当好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科技参谋”,2008年具体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省委“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自主创新专题调研、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科技自主创新专题调研等重大任务。2008年9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和各地市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在全省掀起了新一轮自主创新热潮。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其中也吸纳了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建设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点内容。
  二是首创“两部一省”共建创新型省份的新模式。在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上,在科技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两部一省”联合出台《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形成了“两部一省”共建创新型广东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子;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省部产学研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省部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成效和亮点日益凸显
  一是省部产学研合作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2008年,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高校达181所(其中国家重点建设高校86所),入粤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省外高校专家教授1500多名,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东企业3000多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6000多项。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共投入3亿元,带动各地市财政投入达20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达2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实现总产值5200亿元,新增利税852.6亿元。成功举办“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展览”,充分展示了省部合作3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和显著效益。
  二是依托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2008年,新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8个,累计达24个,攻克了一批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并产生良好效益。例如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集中突破LED制造、汽车模具制造等重大成套生产装备的国产化难题,打破此类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由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下一代通信产学研创新联盟”,承担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基站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和专利封锁,使基站的功放效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4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产生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2008年,新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48个,累计达112个,有力地促进了广东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参与广东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迄今为止,校地、校企已联合建立了研究院、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机构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近200家,成为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科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行动迅速,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一是首推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产品升级。在省部产学研合作框架下,率先提出并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大规模组织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进驻企业第一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此举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给予了重点报道并刊发评论员文章,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目前,第一批来自国内5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7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科技特派员,已进驻广东20个地市的154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工作,成效初步显现。
  二是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重大产品,拉动消费和发展新兴产业。联合省建设厅和重点市县,采用“企业+用户+银行”的金融创新模式,实施“千里十万”大功率LED路灯产业化示范推广工程,已在广州、东莞、汕头、肇庆等市取得重要进展,预计3年内有关产业产值可达1000亿元。
  三是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迅速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解决融资难问题。我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签署科技与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业务运行服务体系,制定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操作细则(试行)》等配套政策。2008年已受理和评审3批共26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并向银行推荐科技项目165个,申贷金额达30亿元,有效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与招商银行广州分行签订了科技与金融合作协议,积极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四是加快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扶持科技型企业政策,帮助企业渡过“寒冬”。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2008年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829个,累计认定1656个,促进了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全面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全省已有上万家企业参加各种宣传培训活动,近千家企业通过了科技部门初审,目前已落实的研发经费抵扣额达15亿元以上。
  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逆流而上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亮点。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计达2.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 148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占全省出口额的36.8%,出口额继续居全国首位。2008年我省高新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8700亿元,同比增长20%。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拥有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93家,其中国家级30家。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预计达764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93亿元,占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的30%。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显著。专业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新批准认定48个省级专业镇,累计达277家。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取得新进展。
  二是重大科技专项进展顺利。从2008年起,启动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和“产业共性技术”三个重大科技专项。“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已研发推广重大节能新产品22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29亿元,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2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分别达740多万吨和5万多吨,直接回收工业有机废气8000多吨,对完成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组织9家医药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对构建行业公共创新平台的新机制、新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坚持以方法创新为先导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制定和实施建筑陶瓷、铝产业等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我省率先推进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予以高度关注和肯定。继续开展粤港关键领域联合招标工作,获得了一批自主技术和重大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共批准28项重点项目,资助金额达4680万元,有效吸引全国科技人才与我省合作开展原始性创新;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经费达3.65亿元,排名全国第4位;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军民两用先进技术开发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三是民营科技产业实现新发展。2008年,共安排省级民营科技园建设项目25项,民营科技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项目35项,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5家。全省14个省级民科园总产值和技工贸总收入均达到1600多亿元,同比增长25%;拥有专利数达到5990项,同比增长了126%。广州民营科技园等省级民营科技园被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授予2008年度 “全国先进科技产业园”称号。
  四是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2008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新高,经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登记的项目16168项,合同成交金额达184.77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9%。华南(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额410.03亿元,涉及总资产金额2144.08亿元。华南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总院等5家机构获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省科技信息、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生产力促进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五、社会民生科技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积极实施农村信息直通车等科技工程,在科技化解“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施“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五年来,已建成2万多个镇村级信息服务站点,覆盖了省内大部分行政村,惠及3000多万农民。2008年,在全国率先开通农村信息直通车12396信息服务热线,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农业科技创新覆盖产前、产中和产后,全面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星火产业带,累计建立省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4个,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全省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加快推进村镇科技进步,2008年批准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镇1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41个。
  二是社会民生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在重大疾病防治、环保资源、清洁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获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2008年,与省经贸、环保等部门联合检查验收了377家清洁生产企业,推动了清洁生产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开发推广“红外超脉冲激光诊疗系统”、复方丹参片等价廉物美的自主创新医疗产品,帮助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辐射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2008年新增2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累计达到26个,其中国家级3个。
  三是科技在防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科技厅及时组织专家筛选先进实用的应急技术和制定应急方案,为防寒抗冻恢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立即组织协调全省科技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调拨抗震救灾物资8115套(件),与汶川地震灾区共同组建了“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为灾区提供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
  六、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启动了新一轮科研体制改革。会同省编办共同起草了《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稿,从进一步分类定位、创新管理等方面推进体制改革,并提出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创新能力建设等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了《广东省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我省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认真落实了国家《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等转制科研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加快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2008年批准组建了51家省级工程中心,47家省级工程中心通过验收。目前,省级工程中心总数达337家,覆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等支柱产业。美的集团在省级工程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央研究院。珠海格力集团、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国家级工程中心并通过专家论证。2008年批准组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4家,累计72家,大大提高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07家,省级公共实验室17家。2008年,省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53项,省部级项目1401项;共获得授权专利231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项目403项,仅横向课题就实现收入4.3亿元。组建了一大批院士工作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不断增强我省应用开发和原始创新能力。2008年批准新建3个广东省科技人才基地,累计达到7个。
  三是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取得新突破。加强与乌克兰、俄罗斯等原独联体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我厅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白俄罗斯理工大学科技园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进展迅速。2008年,广州电器科学院、广州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中山明阳电器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累计建成7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占全国十分之一。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再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等10家单位被批准认定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累计达到24个。重点组织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研究、新能源国际合作、对大俄罗斯地区合作等专项计划。17项重点合作项目列入科技部2008年度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获得3893万元的经费支持,为历年之最。
  七、广东科学中心建成开馆,科普宣传与创新文化建设再创佳绩
  科普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要求,广东科学中心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主体建筑设计方案被建设部评为“绿色建筑十佳设计方案”,建设项目荣获“广州市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建设部“2007中国建筑节能年度代表工程”称号。展示内容富有科学教育理念和创新内涵,发挥了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学术交流和科普旅游四大功能。广东科学中心自2008年9月26日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40多万观众。目前,广东省共有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38家,其中国家级9家。连续第17年组织开展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得到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等省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首次颁发了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傅家谟、钟南山院士荣膺这一奖项,并各获200万元奖励。成功举办了纪念火炬计划2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等系列活动,宣传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及其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关键作用。开展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科技10件大事评选”活动,社会公众踊跃参与投票评选,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