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安徽 推动转型发展——2013年各地科技工作巡礼(安徽)
日期: 2014年03月04日 10:51      
【字号:

    2013年,安徽紧扣“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核心,突出抓自主创新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1—11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710.8亿元、增加值267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6%和15.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1家,总数达2018家;获发明专利授权3907件,同比增长41.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8件,较上年底增加0.59件;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10亿元,同比增长40%。在2012—2013年度全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中,全省106个县(区、市)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56个市、县、区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称号。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制定和出台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意见,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制(修)订了重大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四个跟着走”制度,加大财政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监管力度。推进简政放权,下放了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了省科研不端行为和管理失信行为数据库。规范安徽省科技奖和专利奖评审流程,改进评审办法。评选安徽省级科技奖176项、省级专利奖21项,7项成果通过2013年国家科技奖评审,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项目实现安徽省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零”的突破。
    二、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遴选实施了99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安徽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00多项,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400多项,合肥、芜湖市入选国家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世界吨位最大的拉深液压机、首个单光子空间结构量子存储器、首台单光源3D投影机等一批重大成果随着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而不断涌现。二是抓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17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4家、安徽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13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优势企业42家。启动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备案企业3805家。新增孵化企业554家、毕业企业227家。承担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41项,支持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658项。 
    三、打造创新实体,培育创新载体,集聚创新人才
    一是强化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新组建5家新型产学研实体。建立了20家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2个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新增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1家,重点培育联盟1家和省级试点联盟16家。新认定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27家。二是强化集聚整合,培育核心创新载体。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进展迅速,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23个。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开通运行,6大功能平台投入使用。新批建设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高新区、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8家。安徽省及合肥等6市大型仪器协作公用网累计入网仪器2200台(套),提供共享服务43万小时。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项目3项,首批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10项。新增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家。三是强化人才保障,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新增高端人才13392名,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11人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5人和2个团队进入国家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3人入选省“百人计划”,16人入选省首批“外专百人计划”。新建院士工作站28家、柔性引进院士31人。
    四、强化政策落实,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中关村示范区的4项国家政策试点获批在合芜蚌试验区拓展实施。推进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大政策试点,累计229家企业列入试点,58家企业实施试点。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1721家高新技术企业兑现上年度所得税减免33.5亿元,同比增长9.8%;1560家企业享受上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收政策,实际减免税收23.96亿元,同比增长11%。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加速推进合芜蚌试验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建立运行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140家企业进入中心开展托管、挂牌交易。加快创业风险投资运行,安徽省及合芜蚌三市创投基金新增投资项目12个,投资额2.3亿元。加快实施商标、专利质押融资试点,新增企业商标质押贷款207件,质押金额32.5亿元;44家企业办理专利质押贷款,融资金额3.1亿元。加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合肥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增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2个、试点县12个。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开展专利执法活动323次,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44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