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日期: 2016年01月11日 03:08      
【字号:

    自获批建设全国第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以下简称“天津示范区”),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和科技部整体布局,我们深刻认识到,示范区既不是政策区,也不是功能区,而是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为动力,重点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树形象,出经验”的先行先试区。一年来,通过吸引聚合特色产业、龙头项目和品牌企业,系统构建高端产业集群,初步树立起了示范区的品牌形象;通过探索天津特色的双创模式,推出创新创业通票等制度创新成果,建设面向天津全市的创新平台,加快研究特色鲜明的原创政策体系,为落实国家战略做出了努力,也为天津示范区在2016年的整体跃升积累了重要经验。
    一、2015年取得4项主要成果
    1.试水“产业+双创深度融合”,形成双创天津特色
    瞄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这个总目标,跟踪国内外前沿产业动向,深入挖掘最有价值的生产力集群和创新发展趋势,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引进具有广泛国际背景、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40余个,达产后将形成3000亿元的洁净产业规模。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构建科技金融、产业信息交流与对接、创新创业辅导、国际产业创新交流四大平台,既实现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又为双创提供强力资源支撑,形成了“产业+双创深度融合”的天津特色。天津示范区2015年工业产值、经济总量和财政可支配能力分别相当于2010年的6倍、5倍和5倍,经济总量迅速由天津全市第八名跃升至第三名,与第二名基本接近,成为当前宏观形势下落实五中全会“五个发展”理念的实际案例。
    2.发力政府资源配置的流程再造,加快政府服务体制改革
    围绕政府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流程再造,全面探索“互联网+政府服务”,针对高企认定、知识产权、新三板挂牌、初创服务等核心工作,正式推出“创新创业通票”制度,重点破解了困扰企业的融资和政策兑现两大难题,实现“一张通票管创业”。
    围绕政府管理与服务体制改革,在重大财政资金和产业扶持政策使用上,建立风险官制度,试行有效风控系统,全面引入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咨询制度。在公共参与、公共管理上,在确保信息安全和利益相关者回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向企业开放政府办公会议和区域月度例会。探索明确政府“负面清单”,突出政府资源配置改革,发挥功能区政府的独特价值。
    3.构建“五新”生态链,引领高企爆发式增长
    构建新技术(互联网)、新力量(第三方)、新事物(市级高企)、新平台(综合服务)、新制度(透明化)的高企认定“五新”生态链,预计全年新增高企申报450家,同比暴增3倍,占天津全市新增总量的45%。着力构建了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共生共荣的生态圈。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源地的先发优势,建立了中小企业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出台了一批量大面广的普惠式引导与支持政策,培养了一批科技小巨人,为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提供支撑。
    4.加快探索双自联动,强化体制改革协同攻关
    探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园区联动发展(即“双自联动”),策应天津市相关部门初步形成双自联动政策框架,实现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攻关。着力探索“区内注册、区外运营”模式,支持企业在自贸区注册、享受其政策,在示范区运营、享受其服务。鼓励示范区内企业在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全面对接国际化企业与金融机构。
    二、构建2016年创新突破点
    十八大以来,中央层面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总体战略布局,五中全会又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发展的基本战略遵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更是创造性地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平台。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天津示范区将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天津特点的新路径,切实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2016年,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1.打造创新驱动全牌照,加快全面创新改革取得新突破
    充分用好天津市面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自由贸易园区等五大历史机遇,主动加快融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造创新驱动战略“全牌照”。
    重点围绕双自联动,按照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总路径,推动出台天津版顶层设计与行动方案。探索两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互相辐射,鼓励两区的企业自由流动,创建具有自创区性质的自贸区、具有自贸区性质的自创区。
    优化完善创新创业通票制度,结合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设计定向服务包,适时向天津全市辐射推广,通过普惠式、系统化的流程设计让企业平等共享政府资源配置流程再造后的红利。
    建立跨境并购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适时退出的方式,为企业开展对境外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等核心资源的跨境并购提供金融支撑,鼓励示范区企业或产业联盟参与或主导创制国际标准。
    针对知识产权转化率不高、交易不活跃、融资难度大等顽疾,全力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做市商制度。推进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投融资和专利保险等工作,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2.加快业态与模式创新,使“产业+双创”更加定型
    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结合天津产业结构未来调整趋势,坚持产业窄化策略,在特色产业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双创深度融合”上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启动独角兽企业培育与引进计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培育出5—10家独角兽企业,为引领天津市科技小巨人升级版计划创造条件。在现有30个众创空间的基础上,探索建设3.0版众创空间及国际众创空间等新业态,加快推广众创、众筹、众包和虚拟双创社区等新模式。
    3.构建政策联动新机制,力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中关村-滨海科技园,全面强化天津示范区与中关村的深度合作,探索双区政策联动新机制,围绕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创新中心的不同特点、需求与着力点推出政策,实现双区联动、功能互补、错位突进、协同共赢。出台“津领七条”原创政策,重点在鼓励企业股改上市、支持企业跨境并购、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推进双自联动、构建人才生态系统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达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最终目的。
    4.营造创新发展总体环境,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从六个方面持续优化环境。政策环境方面,构建普惠性与系统化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让大树、灌木、小草共存共生;服务环境方面,加快政府服务体制改革,实施“互联网+政府服务”计划,科学合理配置政府手中的庞大资源,为企业创造一个干净环境;产业环境方面,以重大创新项目招商整合产业链,着力构筑天使投资+银行+创投+上市的全链条科技金融平台,形成上下游联动机制;基础环境方面,加快实施供给侧改革与结构优化,加快探索推行PPP等新模式,形成高效、便利、舒适的总体氛围;配套环境方面,按照“双引擎”的逻辑思路与要求,切实落实“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设定,提供全面、精致、适宜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国际化环境方面,更加注重开放性和高端链接,在中日、中韩、中美等国际化技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中德工业4.0合作示范区、以色列办公室、北欧项目池等重大跨国项目,在硅谷、索菲亚、爱尔兰等公认的全球创新标志区设立“天津示范区办公室”,链接全球最活跃的生产力、核心技术、思想与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