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将改革 政府不再直管专业机构接棒
日期: 2014年10月21日 10:59      
【字号:

  央广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记者张闻)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推出了多项科技计划,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863计划”、“星火计划”等等。从“嫦娥飞天”到“蛟龙潜水”这些大项目的背后都是由中央财政支持的科技计划在为其做着强力的支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科技计划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比如说多头申报项目、再比如资源配置“碎片化”等等。

  今后,这些弊端将随着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新一轮改革得以解决。未来政府将抽出直接管理科研项目的手,把管理权限交给规范化的专业机构,并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未来的大平台又将怎样的构筑?改革又将怎样引导我国的科研事业发展。中央台记者张闻今天(20日)上午专访了科技部部长万钢,将种种疑问抛给了他。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这个名词看起来熟悉,但具体是做什么的,似乎又不是特别清楚。严谨的解释,他应该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一些重大科技需求,配置一定的财政资源,专项研发。举例解释,我们熟悉的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嫦娥登月工程、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均源自对科技计划的财政支持。如果说的再通俗一些,就是如何把投入到科技领域的一大笔钱,花在刀刃上,花得让民众看得见成果,让国家体会的到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选择此时给成绩斐然的科技计划专项资金体系动大手术,是内在隐疾和外部变化共同推动的结果。

  万钢: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各类竞争性的科技计划已经达到了近百项,如果从各部门财政运算的公布上面你们就可以收集到大概有将近40部在管理各方面的专项,相互之间的协调也越来越困难。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来解决一些资源配置正常化的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近五年多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当中剧烈的进行。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到市场,界限越来越模糊,演进的周期越来越快,这样就要求我们打破过去的各阶段思维,组织新的研发方式。按照重大需求集成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产业推广全链条的设计。

  提到全链条的设计,万钢说的风轻云淡,但事实上改革的推动却异常复杂。目前,在我国有上百个科技计划项目,而直接管理这些项目的国家机关则多达40多个。庞杂的体系,造成了科研项目重复申报、科技计划碎片化等种种弊端。把他们整合到一个体系里更是需要大智慧。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未来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将卸掉政府直接管理项目的重担,让专业机构接棒。

  万钢:要集中到战略规划科技政策监督评估,要建立一个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由各部门从各领域各行业提出重大的战略需求,在梳理的情况下,成立国家科技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的委员。第二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按照所确定的范围、所确定的方向来进行细化、进行招标、进行评审,这个过程还需要有统一的监管机构。

  政府松手,未来的专业机构能否接住?这个问题同样棘手,对此万钢表示,针对专业机构的设立,改革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已有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两种办法。

  万钢:专业机构建设,转的下去也要托的住。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可能要分两大步来做,第一步我们现在有一些管理科技项目的机构,多数是职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在管理科技项目上面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但是要进行升级改造,要逐步的转化为专门管辖,在此基础上要逐步的培育社会化的管理机构,我们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也正在进行当中,我们会出现更多的社会化的管理机构。

  随着专业机构的介入,科研经费的动态调整机制也将更加明晰,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从立项到结项,不再是一成不变,甚至有可能被提前终止。对此,万钢明确提出,动态调整不意味着不允许失败,相反科研领域始终应该宽容失败。

  万钢:充分的数据探索了很多的道理,最后告诉你这条路走得通,他也是一个成果,但是有一些由于各方面应该成功,但没有获取成功也要进行综合的评价。对于违规、违法、违纪的现象必须采取零容忍。所以失败的形式是不一样,有些是虽败尤荣,有些是违规违纪的,这些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可以想见,实施好这一战略,将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把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热情释放出来。以科技计划改革为突破口,带动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从体制机制上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