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指南解读
日期: 2016年03月03日 16:52      
【字号:

  海洋环境安全是指海洋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环境以及维权保障环境等的安全,是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纵观中国近代史,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海洋环境安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杰教授说,纵观全球,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一直是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美国在制定未来海洋发展路线图中,将海洋观测与探测、海洋相关现象预测、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列为三大战略任务。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都推出各自的集海洋观测、预测及管理于一体的计划,保证海上军事活动安全、海洋生态环境安全、海上重大工程安全以及海洋气候安全等。

  张杰表示,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下,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仍较为薄弱,海洋监测/观测/监视系统核心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海洋环境预报模式主要依赖国外,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国家海洋安全保障平台尚属空白,与“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要求不相适应。

  在张杰看来,十三五期间布局“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的目标是:构建较为完备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装备研发、检测、产品化与业务化应用技术体系,扭转海洋高技术仪器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业务化系统所使用的高技术仪器装备自给能力提升至50%以上;发展全球10公里分辨率(丝绸之路海域4公里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模式,实现业务化运行,提供多用户预报产品,支持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构建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平台技术体系,实现平台业务试运行,支撑风暴潮、绿潮、溢油等重大海洋灾害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大幅提升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该专项按照“全创新链布局,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部署了四个方面的研究任务。任务一“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重点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平台和系统、现场传感器与采样器、数据传输和通信等技术;任务二“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技术”重点开展海洋动力环境预报、生态环境预报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任务三“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主要针对风暴潮、海啸等海洋动力环境灾害,浒苔、水母等海洋生态灾害,以及海上溢油、危化品、放射性物质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开展研究;任务四“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支撑技术”主要开展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应用示范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