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国家发展注入力量
日期: 2010年10月21日 11:12      
【字号:

    “十一五”这五年,从基础科学研究到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上天入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科技部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我国整体科技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餐桌上的变化

    ——科技惠及民生

    北京的张大妈和女儿女婿外孙女住在一起,负责一日三餐的她常说自己如今买菜犯了难:“现在品种太多。到超市总会挑花了眼,还有很多以前没见过的南方菜,都是又新鲜又水灵,有时候真难决定!”

    张德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这五年,百姓挂在口头上的“特种”蔬菜,已由“一特”变“四特”,即“特种、特种(植)、特卖、特吃”。下面我就来说说这“四特”——

    “特种”就是要求品种新颖、适销,如荷兰“迷你”型水果黄瓜、状如香蕉形的香蕉西葫芦类、似飞碟状的飞碟瓜,由于其形状奇特,色彩鲜艳,成为餐桌上珍品。

    “特种(植)”指的是用一些特殊的栽培方式生产出的蔬菜,如芽球菊苣,是采用箱槽式立体软化栽培,其产品是在全黑暗环境下采用工厂化生产,产品黄白色,口感脆嫩,风味奇特。

    “特卖”是以特菜作为主体品种的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比如“菜园采摘”既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情趣,又增加了消费者对蔬菜生产的知识。

    “特吃”是指如何吃好特菜,根据不同特菜的不同风味、营养,更好地利用特菜的奇特外形、艳丽色彩、佳良的口感,加以最好的烹调技法,烹调出可口的菜肴。

    “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民吃好菜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你看啊,经过科技工作者的栽培,昔日只有在高级餐馆见到的青花菜、抱子甘蓝、散叶莴苣、紫甘蓝等“洋蔬菜”,在国内安家落户,价格也降下来了,成了寻常百姓家的桌上美味。过去为度荒用的马齿苋、蒲公英、菊花脑、马兰头、萎蒿、苦买菜、刺嫩芽等野菜,也走出荒山野岭,经人工驯化已步入家菜的行列。

    记者手记:小餐桌折射出大变化——在“十一五”期间,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到新药的开发与研制,再到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传染病的防治,科技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又一个新研究所

    ——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2010年9月25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科院和教育部组织的验收。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说:“建设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国务院为强化科技前沿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作出的战略部署。”

    朱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始筹建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十年了。原来专家的设想是建设一个一流的纳米加工平台,拥有一批关键的纳米技术实验设备和装置。今天的国家纳米中心建设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这个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建的,中科院纳米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为初始的建设单位。可以说这里凝聚了我国纳米科技这一前沿交叉学科顶尖的研究力量。未来,我们要把国家纳米中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纳米科技公共技术平台和研究基地,成为中国纳米科技与国际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养基地。

    前几天我读到一位英国科学家的文章,他说很难想象在廿一世纪哪个科学领域、哪些技术应用方面是与纳米技术无关的。我深有同感。其实现在纳米技术就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咱们用的手机、移动存储设备、一些特殊材料,甚至做衣服的面料都有纳米技术发展的功劳。我们国家开展纳米科技研究起步比较早,得到国家各部委的专项支持。大概从2007年起,中国发表的纳米科技论文论文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了。我记得当时在美国学术界和政界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美国科学家提出要警惕中国在纳米技术领域超过美国。

    纳米研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四大重点研究之一,我们这里人才汇聚。你如果在中心宽敞明亮的走廊里走过,会发现在这里忙碌的研究人员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学物理的、学化学的、学信息的、学生物的……纳米科学是一个典型的前沿交叉学科,并不局限在哪个科研领域。我们这里拥有各方面的人才,得天独厚的多学科交流的条件。很多新思想的火花不单产生于学术讨论,可能在走廊里打招呼、实验室里闲聊,说不定就能迸发出来!

    记者手记:“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整合研究实验体系,建设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纳米中心只是我国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成功、大型飞机的研制、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的建立、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这一项项既是彪炳史册的成就,也是我们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未来的谋篇布局!

    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

    ——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水平

    罗秀琼是四川省仪陇县万兴村人,她对自己2009年参加的一场孕期科普讲座念念不忘。“那时我刚刚新婚,本来还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心理准备,这场培训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对当好一个好母亲信心十足,现在心里盼望着可爱的宝宝快点来呢!”

    牛灵江(曾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罗秀琼提到的那次活动,是2009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在内蒙古、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8个省区15个县100个农村社区开展“农村社区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我记得那一天在四川省仪陇县万兴村,在村知识信息资源中心的现场,培训老师讲了孕期保健知识、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疾病的预防治疗措施、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膳食安排和营养、传染病的危害和定期接种疫苗等知识,接受培训的妇女们听得特别认真。当年的这一科普活动共有2500多名青年妇女参加,她们了解并掌握了早期儿童发展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培养了儿童养育的科学观念。

    今年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位于中科院奥运村科技园的北京主场也让人难忘。记得在“新能源汽车体验活动”现场,那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组织的,两台正在研发、试制过程中的小型电动车,设计新颖、色泽鲜艳、小巧玲珑,引得许多孩子挪不开步。记得那天两名青少年学生一边试乘试驾,一边不停地向工作人员感叹:“没想到新能源汽车从理念到研发制造,要经历这么多次实验与改进!将来也要投身探索新能源汽车!”

    记者手记:来自中国科协的调查结果表明,如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3年提高1.29个百分点。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的科普工作完成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近期目标,即: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