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农村找到了用武之地”——记宁夏贺兰县习岗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陈瑛
日期: 2014年07月21日 15:40      
【字号:

    站在记者面前的陈瑛,头扎马尾辫,不施粉黛,脸上留着日晒雨淋的印记,朴实得像位农村姑娘。
    “无土栽培”“衡量滴灌”“微量元素”“基质”“抗病毒”……从陈瑛嘴里随意蹦出的这些专业术语,又让人觉得她不是一般的农村姑娘。
    这个刚刚30岁、头顶“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诸多“头衔”的姑娘,是宁夏大学农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人生选择:回乡当村官
    “读了20来年书,还要回来当农民?”几年前,当陈瑛决定回家乡时,不要说她的父母不支持,就连她的同学、朋友、乡亲也都难以理解。
    作为学业优良、功底扎实、保送读研的研究生,陈瑛有实力为自己在机关、事业单位选一个理想的工作,但陈瑛选择了当村官。
    她的父母种了大半辈子菜,因为征地拆迁而“农转非”。他们供女儿读书,也是希望就此跳出农门。没想到,女儿研究生毕业了,竟然又回到了已经没有耕地和住房的农村。但最终,陈瑛还是说服了父母。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陈瑛仍然留在“村官”的位置上。不仅如此,她干得越来越有信心。不仅爱人支持她的工作,就连最初极力反对的父母,也改变了态度,自称“心甘情愿为女儿打工”。曾经怀疑她能力的乡亲们,在看了她温棚种植的五彩西红柿、看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之后,也对她的能力心服口服了。
    身份转换: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
    2011年12月25日,是陈瑛难忘的一天。那一天,陈瑛作为新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讨论发展思路的党员大会上大胆地指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4条合理化建议,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陈瑛等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得到贺兰县委组织部、科技局等部门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将他们都发展成为科技特派员,并给予多方扶持。
    科技特派员的待遇和身份,让陈瑛如虎添翼,也让她完成了当上村官后的第一次身份转换。
    缺项目、缺资金、缺销路,是创业常常遇到的问题,更是大学生创业的难题。为了联合协作、取长补短、共渡难关,贺兰县专门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和大学生村官党支部,陈瑛被选为大学生村官党支部书记。现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已经拥有一个占地300亩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4个创业示范基地。
    而贺兰县绿蔬丰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又让陈瑛多了个理事长的“头衔”,完成从科技人员到企业家的转换。贺兰县也就此形成了“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科院院校+产业基地”的创业模式。
    2013年10月,经过“公推直选”,陈瑛又到全县有名的后进村、空壳村习岗镇红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又一次完成身份转换。作为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她很快便发现了制约发展的问题并找到了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创业实践:致富一方人
    回到农村短短几年,陈瑛做了许多人十几年都难以做到的事。在新平村,她引进了4项新技术、16个新品种,取得了良好的节水、节肥、增产效果;在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她带领大学生村官引进8项新技术、28个新品种,吸引200多名群众入社,增收150多万元;在红旗村,她邀请自己的老师和区内外专家来村里举办种植培训班、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协会,她还与新华百货连锁店签订蔬菜直销协议,不断扩大销售渠道。
    现在的陈瑛,不仅担任了后进村的党支部书记,而且担任了习岗镇党委副书记的助理和农业技术推广员。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她影响了一批人、带动了一班人、致富了一帮人。
    在北京等地作巡回报告时,陈瑛说:“我苦过、累过,但我的人生很充实。虽然没有进机关、进外企,但我在农村找到了用武之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