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飞翔梦”做到完美——记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滔
日期: 2015年05月26日 09:24      
【字号:

 今年2月,美国权威商业杂志《快公司》评选出2015年十大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型公司,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惟一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在谷歌、特斯拉之后位列第三。大疆公司的创始人汪滔,是一名典型的“80后”,从9年前创建大疆至今,怀着对“飞翔梦”的不懈追求,终于带领大疆走向国际。

  梦想先行 让热爱当最好的老师

  汪滔1980年出生在浙江杭州,从小喜欢航模,玩过塑料拼装玩具,也玩过遥控模型,特别迷恋遥控直升机。“我对直升机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以为直升机可以停在空中不动,想让它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遥控直升机很难操控,基本上一飞就会摔坏。”汪滔告诉记者,他很早就想做一个能够自动控制直升机飞行的东西。

  2005年,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准备毕业课题。很少有本科生自己决定毕业课题的方向,但他决定研究遥控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还找了两位同学说服老师同意他们的研究方向。汪滔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是他儿时对直升机最期待的想象——“可以停在空中不动,想让它停哪里就停哪里”的自动悬停。学校给了汪滔团队18000元港币作为课题启动经费,大半年过去他们却失败了。不服气的汪滔继续没日没夜地研究,终于在2006年1月做出第一台样品。汪滔试着把产品放到航模爱好者论坛上卖,竟然接到了订单。

  2006年,汪滔继续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同时和一起做毕业课题的两位同学正式创立大疆,研发生产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我的性格里有天真的成分,喜欢一个东西不关心为什么,也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就是希望把它变成现实。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的成功能让我更加自如地操控航模,我觉得其他人也会喜欢。”汪滔创业的出发点很单纯。到2010年,大疆每月销售额有了几十万元。此后,汪滔又把在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上积累的技术运用到多旋翼飞行器上,从2011年开始不断推出多旋翼控制系统及地面站系统、多旋翼控制器、多旋翼飞行器、高精工业云台、轻型多轴飞行器以及众多飞行控制模块。

  “我们最初的核心技术在于一套成熟的飞行控制系统。多旋翼市场起来之后,人人都在搞航拍,我就想做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汪滔说,这个想法后来变成了面向大众用户的Phantom(精灵)多旋翼飞行器,2014年大疆又发布了一款名叫Ronin(如影)的三轴手持云台产品,这是对陀螺稳定云台系统商业潜力的深入挖掘,原来安装在飞行平台上的陀螺稳定云台系统悬挂相机后,可以作为单独的手持设备使用,这改变了原有的影像拍摄方式,摄像师不必借助摇臂、轨道车、升降机等设施就可以轻松拍任意长度的长镜头。

  “大疆有点像汽车启蒙时代的福特。19世纪初期,美国有几百家汽车配件厂,可能只有几十家汽车组装厂。很多配件厂以前是生产马车配件的,核心模块的可靠性都有待提高。福特出现后,就把其他汽车组装厂干掉了。”汪滔说,“一定要做出整体化的产品,才能开辟较大的市场。我们正是瞄着这个点抢占先机,才有了现在的市场份额。”

  追求极致 不走寻常路

  2014年,无人机概念大热,创业团队、上市公司、投资人纷纷涌入,产业链上下游高度繁荣。汪滔不惧怕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大疆团队有相当强的技术积累与研发实力,基因和品位难以被模仿。”

  汪滔欣赏乔布斯的一段话:“你问我对产品的直觉从哪里来,这最终得由你的品位来决定。”汪滔称,创业之初确定了无人机的目标和定位,那就是坚持一定要做最好。

  大疆也曾推出过两三千元的产品,但大部分消费者还是选择七千多元的旗舰产品。“无人机里的高端产品并不是一个价格要素主导的市场,消费者希望买到体验更好、更可靠专业的航拍设备,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随便买一个玩具。”汪滔说。

  汪滔还有一个心结:过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制造”走的是“海量”、“地板价”,外国人对中国产品的印象还停留在“便宜但品质一般”这样的老印象上,“让人很不舒服”。

  “现在民用无人机行业的话语权在大疆、在中国。大疆掌握着无人机的尖端自主研发技术,其产品领先国际同行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汪滔告诉记者。不仅技术领先国际,大疆的市场占有率也无人能及。美国联邦航空局记录数字显示,截至4月9日,在获批使用无人机的129家公司中,有61家在使用大疆无人机,比例达47%,遥遥领先于第二位。在另外695家正等待批准的公司中,有近400家公司申请使用大疆无人机。对于行业领跑者来说,创新意味着超越自我。汪滔为大疆定下的座右铭是“激极尽志,求真品诚”,要求不忽悠、不功利,始终专注创新和研发。大疆研发团队近800人,对研发投入不设预算限制,甚至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实践自己的创意。汪滔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扩大市场降低成本,绝不为控制成本而折损品质。

  在汪滔的眼里,研发团队应有诗人和艺术家的品位。“我们把极致创新和独特创意视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零件设计、外观造型甚至海报绘制的每一处细节,都致力于给人带来美感和享受。”汪滔说。(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