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心开展“绿色经典 书香两节”读书活动
日期: 2019年03月07日 14:15      
【字号:

  2019年1月,21世纪中心“绿色经典读书会”活动启动,青年小组发起了书香假期的倡议,邀请中心员工在春节期间共同阅读绿色经典。近期,青年小组组织开展了“绿色经典 书香两节”第二期主题活动,中心领导与青年们共同品绿色经典意,话元宵佳节情。
  战略处周海林处长首先以“绿色经典的阅读与悦读”为主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从书籍选择方法、书籍的研读方法、阅读的不同境界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多年来读书的收获与感受。中心3位青年分别分享了《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和《沙乡年鉴》三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研读体会,撰写了书面短评,大家也从绿色经典阅读的切入点、关注点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交流。通过分享交流,大家分析绿色经典著作与历史事件、代表人物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梳理绿色经典形成脉络和传播历程,探讨绿色经典与业务工作的集合点,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中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感情。
  活动最后,中心领导鼓励青年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聚焦绿色经典,营造青年之家“知绿色、懂绿色、寻绿色”的读书氛围。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心品味,深入思考,及时分享,提升人文修养。

分享拾趣
  姚娜:《寂静的春天》这部书带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之感。这种震撼,一方面来源于书中所描述的种种化学制剂对植物、动物乃至人类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威胁,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而震撼的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这部书本身在出版发行之初所遇到的种种阻挠与诋毁,无法想象,一部二十几万字的文学作品带来了如此之大的反响,或者说,骚动。我不禁思量,为什么这部50多年前的作品会带给我如此之大的震撼?为什么我在过去读很多名著级别的文学作品时并没有这样的感受?我想,原因可能在于我们与作者所处的时代问题。很多文学名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展现。但当书中提出的问题、挑战与思考等被解决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后来者往往不能感同身受。而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展现给我们的画面,我们依旧在经历。是的,就可持续发展这个领域而言,我们依然与卡逊处在同一个时代,那些挑战我们依然在面对,那些忧虑我们依然未排除,那些思考我们依然要继续。这也许正是绿色经典值得我们去细细研读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彭雪婷:《增长的极限》这本书,是罗马俱乐部资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小组关于地球生态系统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数据分析、世界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的报告。这项研究的主要科学结论是,全球范围内的决策滞后将会导致人类生态占用超过地球可持续极限,一旦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中,人类社会将会被迫降低其资源利用率和排放率。书中反对增长的观点受到了尖锐的批评和争议,但它对地球极限、人类前途的忧虑促使人们密切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深刻地反思当下的发展模式。这本书深具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它最初写于1972年,历经三版研究更新,更显出其作为绿色经典的价值。我们越发认识到,在最深的层面,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幸福,而非增长,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
  张士汉:这是我第一次读《沙乡年鉴》,初识书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这是一本有关沙乡的历年变化的书。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是作者一生的经历、观察及他对生命自然的感悟。作者极力传递的观点是融入自然、敬畏生命、和谐进化的整体自然观。在现今,整体自然观、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已然是我们环境工作者的信条,不禁疑惑这本书如何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于是我查阅了作者利奥波德的生平简历以及编书过程,作者编书始于1935年,成稿于1941年,而彼时正处于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向大自然攫取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作者观点与主流观点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他仍然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人敬佩。此外,该书的出版也不是非常顺利,成稿后八年才得以出版,沉寂二十一年后才引起广泛关注,终成绿色经典。该书的沉浮经历启示我们青年人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凝练观点、坚定信念,最终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